个人主页 >>
个人简介 个人动态 作品展示 名家点评 旅途写生 艺术相册 业界新闻 业界展讯
简介
    乔海旭简介:乔先生的人像漫画作品独树一帜,其独特的创造力令人惊叹。他通过不同的线条姿态,展现他对线条语言娴熟的把握,让线条魅力尽情绽放。他笔下的人物不单单富有鲜活的灵魂,更是重构了一个线条写意的奇特世界。酣畅淋漓的线条走笔,如云卷云舒般地洒脱不羁... 详细>>
动态
漫画家乔海旭绘画风格在戛纳中国文化艺术节上引起热烈反响
2014年9月20日在国际收藏艺博会上与美国女画这柳德米拉...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参加广州大剧院艺术活动
乔海旭2014年1月应邀参加广州英国领事组织的文化活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作品
乔海旭国画 人物写意
乔海旭国画人物 朋友画像
乔海旭国画 小女孩
乔海旭国画 写意少女
简约之美 人体
简约之美 少女1
简约之美 少女2
简约之美 时装人体
简约之美 小蛮腰
显示内容
    分享到:

    物器不言 其自有声——评长篇小说《国宝》

      作者:秦雪莹2025-03-13 08:50:04 来源:光明日报

        当朱墙在暮色中泛起金红,青铜器皿的斑驳绿锈在月光下发出荧光时,故宫又度过了新的一天。近日,作家祝勇的《国宝》——一部以故宫文物为经纬编织的小说,与读者正式见面了。该小说以60万字的篇幅,讲述故宫文物南迁的故事。作者以考古学家般的精准笔触,在虚构的叙事中展现文物保护人的使命,让逐渐远去的历史和陈列于展馆的器物再次有了温度。

      虚构与非虚构交织

        在创作小说《国宝》之前,祝勇曾创作过《故宫文物南迁》等多部纪实文学作品。多年来的创作经验,影响了《国宝》这部小说的基调,让它呈现出非虚构与虚构交织的特征。在历史档案与纪录片式的文学语言中,祝勇打捞出无数叙事的原型——文物保护者庄尚严,成为《国宝》中虚构人物那文松的灵感来源;1933年文物出宫清点时的月光,凝结成《国宝》中梅遇影记忆中的丈夫踏出四合院门槛时的半步迟疑。这种非虚构与虚构的纠缠,构成《国宝》最本真的创作方法论,历史真实的直线与文学想象的曲线在此交错共融。

        作为深耕故宫文化研究的学者,祝勇的创作独具特色。如果说《故宫文物南迁》,是以文献织就1933至1958年间文物迁徙的轨迹,那么《国宝》则如X光机,穿透历史表层,显影出文物保护者的人性光谱。这种从“物证”到“心证”的跨越,是纪实类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必经之路。

        《国宝》主人公那文松,虽然有真实的人物原型,但小说赋予了他更为丰满的命运——从世家子弟到文物押运者,从生活和美到山河沦陷不得不背井离乡。小说中的“石鼓运输”“晒画防潮”等细节,则均以真实档案为据。例如,石鼓每只重逾一吨,运输时需以棉胎减震;四川阴雨连绵,故宫人趁晴天晒画等情节,皆源自南迁亲历者口述。但祝勇并未止步于纪实,而是将技术性操作升华为精神的隐喻——石鼓沉重,象征文明的重量;晒画的阳光,成为绝境中的希望之光。

        小说还塑造了故宫院长易东篱、马横岭两代学人的形象。易东篱深知南迁的必要性,却不得不在舆论压力与政治博弈中艰难斡旋;马横岭的坚忍则体现在,他以学者之身直面硝烟,将文物安危置于个人生死之上。二人的命运对比,揭示了乱世中知识分子的困境:既要守护文明火种,又须在理想与现实间寻找平衡。

        值得一书的是,《国宝》对女性角色的刻画尤为亮眼。那文松之妻梅遇影,以描绘九九消寒图作为日常仪式,来寄托乱世中的情怀;护士沈芷伊在战地医院照顾伤员,完成了爱的守护。这些女性以柔韧之力,成为文明传承的隐性支柱。

        作者让故宫人、随行家属、官兵士卒以及普通百姓作为主角,在国宝清单与家书往还的缝隙里,凿刻出历史褶皱中鲜活的生命温度。当文物从展柜中走进生活里,当专家从研究室走向南迁的路,当代人与传统文化对话方式被重新结构。

      文物是“沉默的主角”

        以家族命运折射时代巨变,是小说常见的叙事策略。《国宝》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文物南迁的“物之迁徙”与家族离散的“人之流徙”并置,形成双重叙事脉络。

        《国宝》将器物纳入叙事核心,使文物成为“沉默的主角”。器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成为推动情节者、隐喻承载者。小说采用“以家映国”的叙事策略,并非简单的场景搬演,而是通过器物与人物的互文,展现一个民族文明传承的鲜活历史。

        笔者以为,小说最为特别之处,在于将器物的“物性”升华为叙事的“根”与“魂”。那贯穿全书的先秦石鼓,既是南迁途中的物理负重,更是守护者群体的精神图腾。石鼓上的古老文字,在月光下幻化为万里河山;石体的裂痕,暗示着一个民族的伤痕。在小说的乐山晒画情节中,那文松和丁彤云展开画卷时,被画中景象震撼——山体和密林墨色凝重,气势雄浑,连白天的光线都显得黯淡;画中人物渺小,看似只是大山的陪衬,但实际上,画家正是借此凸显行旅者的意志。那文松感慨,面对强大的困难,人没有退缩,而他们驮着古物东奔西走,恰似画中的溪山行旅,无论路途多么艰辛,这些故宫人都不会动摇守护文物的决心。

        “物性”升华为“神性”,也发生在小说的另一个情节中。当那文松父子乘坐的载着古物的木船在激流中失控,向着乐山大佛疾冲之际,断裂的缆绳竟如神谕般牵引木船安然搁浅。这个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事件,让物与人关系倒置——不只是守藏者在护卫文明火种,青铜鼎彝、书画长卷,亦化作护佑生命的灵符。

      一次新的写作尝试

        祝勇的散文以考据精微、文采斐然著称。转型小说创作后,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散文的抒情性转化为小说的叙事性。《国宝》的解决之道,是“以细节驱动故事”。例如,那文松截肢的中指,既是肉体创伤的符号,也隐喻文人“失笔”的精神危机,而他在医院目睹伤兵惨状后的顿悟,则将个人痛苦升华为与民族的共情。这种笔法,既保留了散文的诗意,又赋予小说历史的纵深。

        小说还实现了知识性与文学性的平衡。在《国宝》文本中,大量嵌入了艺术评论、书画鉴定、文物修复等专业知识。如开篇主人公还是流浪汉时,通过辨别画的真伪,既展示了赵孟頫书画的技艺精髓,又暗伏文物流转的线索。

        在笔者看来,《国宝》既非传统意义的家国小说,也非戏说历史的纯粹想象,而是以故宫学者的翔实笔触进行的文学深潜。《国宝》将非虚构写作中的田野调查方法,转化为小说中的器物考据、运输清单、档案摘录,既增强了历史真实感,又形成了对传统小说文体的有益重构。

        当刘心武赞叹这部作品“淬炼出一段关于民族记忆的壮阔史诗”,梁晓声定义其为“填补空白之作”,邱华栋感慨其“波澜壮阔又气壮山河”,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保护文物、传承文化的集体承诺。那些穿越战火的文物,如青草在每年春日刺破层冰,以倔强的绿意诉说着文明的不朽。

        (作者:秦雪莹,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标签>> 艺术新闻 文物 艺术 美术 保护 北京
      ※〔乔海旭艺术网〕个人网站 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62(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