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 >>
个人简介 个人动态 作品展示 名家点评 旅途写生 艺术相册 业界新闻 业界展讯
简介
    乔海旭简介:乔先生的人像漫画作品独树一帜,其独特的创造力令人惊叹。他通过不同的线条姿态,展现他对线条语言娴熟的把握,让线条魅力尽情绽放。他笔下的人物不单单富有鲜活的灵魂,更是重构了一个线条写意的奇特世界。酣畅淋漓的线条走笔,如云卷云舒般地洒脱不羁... 详细>>
动态
漫画家乔海旭绘画风格在戛纳中国文化艺术节上引起热烈反响
2014年9月20日在国际收藏艺博会上与美国女画这柳德米拉...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参加广州大剧院艺术活动
乔海旭2014年1月应邀参加广州英国领事组织的文化活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作品
乔海旭国画 人物写意
乔海旭国画人物 朋友画像
乔海旭国画 小女孩
乔海旭国画 写意少女
简约之美 人体
简约之美 少女1
简约之美 少女2
简约之美 时装人体
简约之美 小蛮腰
显示内容
    分享到:

    冯骥才:对得奖已经没兴趣了 只希望有机会发声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3-06-28 11:16:12 来源:钱江晚报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那天中午吃饭,万宝龙首席执行官贝陆慈讲了一句话让我很有感触,他说‘你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向公众讲明你的观点,让更多人重视这件事情,关爱你们的文化’。”许多80后从教科书上才能想起的人——冯骥才这么说。不过此次他不是以作家的身份,而是一位“民间文化守望者”。


        他是曾经的作家,如今的“民间文化守望者”


        冯骥才:有机会发出声音比获奖更吸引我


        他说:“我这岁数对奖已经没兴趣了,生活中的风雨见太多了,现在我只希望能有一个地方发出声音,做这样事情的人很孤单很弱势,别看我说话伶牙俐齿的,实际上外强中干,人家可以听你的话,也可以完全不理你。”


        冯骥才这次在北京出现,是因为他拿下了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这个奖已走过22个年头,冯骥才也是今年的12位获奖者之一——中国内地唯一的获奖者。在我们的记忆中,他是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和文化小说几个阶段的代表作家,但这些年来,他更多的精力投在中国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工作上:“文化界要做的,就是唤醒大众对文化价值的认识,这是浩大工程,不是仅凭个人能实现的。”


        我这岁数对奖已经没兴趣了,生活中的风雨见太多了,现在我只希望能有一个地方发出声音。


        提问冯骥才


        Q:冯老师这些年一直致力于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在您看来,大家的保护意识是否提高?


        A:正面地说,有些应该肯定,国家开始重视,有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民文化遗产意识也有了,很不容易。但从负面来说,仍然挡不住第二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比如开发,确定某个音乐、舞蹈或民间手艺是国家的文化遗产,就等于给它定了品牌。于是很多人出于商业目的把手伸进来,按照商业规律改变它,这就造成了破坏。


        比如,剪纸成机器剪了,皮影也是机器压,民间手工艺术成了机器的作品,改变了它的性质,它就不带有遗产的特征。最近湖南隆回县来了位民间文化的保护者,给我看东西,我去过那,当时那些姑娘还穿当地服装,她们的绣花图案非常好,每个都有其象征和寓意。而绣片也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当天他们拿来我大吃一惊,已完全改成动画式,原来很复杂的图案,这次干脆只有动物轮廓,旁边还注上字,比如天狗,就写一个“狗”字,完全变了!


        另外,我们缺少专家。我见过日本一位木匠,他的发明和经典作品,所有东西都有模型、资料、照片和录像。我们呢,国家评完了往那一扔就等着开发商开发,“开发”这词很糟糕,世界上的文化遗产从来没有用过“开发”,都是保护。


        Q:有一种观点认为,保护非遗光靠政府是不够的,可能要靠一些商业品牌,比如广西苗绣就有国外品牌出钱帮助村落,您觉得这种合作方式有没有边界,是否可以妥协?


        A:我不是不支持商业品牌介入到非遗,关键是介入为了什么?是要靠非遗盈利还是帮助和支持文化遗产,保持地域、民族、艺术、文化的本色,支持乡土经典能一代代保持原有的精神和审美,这是真正启发他们的。为什么要妥协?文化是有尊严的。


        Q:您之前也提到,第二轮对非遗的破坏,城镇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A:城镇化的最终是人的城镇化,原有农民在农村生活是在农耕文明的环境里,他们跟农耕文明和文化是熟悉的。现在让他到城里来,他对于城市文化完全不熟悉,跟原有的东西是断裂的。但城镇化是大势所趋,我们应该继续推动。只是城镇化不能只考虑商业经济,要考虑从农耕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过渡,怎么顺畅而不丢掉原有的文明财富。2010年前的十年基本一天消失90个村落左右,一年消失9万个村落,最大的问题是我们不知道9万个村落哪些是有价值的,因为我们没有村落史。


        把全国村落筛一遍,现在还有200多万个,工程浩大,这在全世界都很罕见,我们是农耕大国,这些非遗带到城镇去怎么办?比如锣鼓,一个村子几十上百个人,人分散就没法做好传承,这个问题不思考而照样城镇化,恐怕麻烦。


        Q:您说自己在保护上是“失败者”的形象,记得1994年对于天津老城的改造您筹资了几十万元。


        A:曾有一位记者跟我讲“你做了件坏事,你觉得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破坏得最快”。当时我不服气,现在我认为他说得挺对,老城我要玩命保,现在老城基本都光了,天津的“布衣街”最后一间房也被企业拿走了,现在变得不伦不类,那条老街如果还在非常美,不比巴黎的商业街差。每年我都去欧洲跑跑,但每次都只有悲哀和自卑,人家的民族对文化这么爱惜,我们却无动于衷。知识分子本来是个体,没多大力量。但思想就是最大的力量,思想可以穿越时代,权力却不能。所以我觉得自己得一遍遍说,才能被注意到。


        Q:您对民间文化保护的努力方向是什么?


        A:我现在努力做几件事,原有的非遗项目继续做完,比如中国民间口头文学,多年来调查中国的诗史、叙事诗、神话故事、歌谣、谚语到现在,最近这工作已结束,一共9.4亿字,印成书有5000部。这是中华民族口头文学最后剩下的东西。又比如唐卡,流派也很多,除西藏外还有四川、青海等省份,我们已组织最好的专家调查唐卡,目前已有两年,估计再有三年才能做完,我们一直在坚持。


       

      责任编辑:汲平
        相关标签>> 艺术新闻 北京 冯骥才 国内 北京
      ※〔乔海旭艺术网〕个人网站 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37(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