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 >>
个人简介 个人动态 作品展示 名家点评 旅途写生 艺术相册 业界新闻 业界展讯
简介
    乔海旭简介:乔先生的人像漫画作品独树一帜,其独特的创造力令人惊叹。他通过不同的线条姿态,展现他对线条语言娴熟的把握,让线条魅力尽情绽放。他笔下的人物不单单富有鲜活的灵魂,更是重构了一个线条写意的奇特世界。酣畅淋漓的线条走笔,如云卷云舒般地洒脱不羁... 详细>>
动态
漫画家乔海旭绘画风格在戛纳中国文化艺术节上引起热烈反响
2014年9月20日在国际收藏艺博会上与美国女画这柳德米拉...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参加广州大剧院艺术活动
乔海旭2014年1月应邀参加广州英国领事组织的文化活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作品
乔海旭国画 人物写意
乔海旭国画人物 朋友画像
乔海旭国画 小女孩
乔海旭国画 写意少女
简约之美 人体
简约之美 少女1
简约之美 少女2
简约之美 时装人体
简约之美 小蛮腰
显示内容
    分享到:

    冯骥才:传统村落保护最终问题是要留得住人

      作者:李韵2015-06-24 08:45:38 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石阶、古楼、青瓦,小巷绿树人家,太行川寨王硇,处处风景如画。

      “传统村落绝不仅仅是个建筑景观,那里有我们中华民族对传统家园的精神需要,是根性的、母体的需要。”日前,在河北省沙河市举行的“全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

      对于传统村落保护工作,冯骥才认为,立档调查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但最终的问题还是要留得住人,如果没有人住,村规、民俗、村里的历史记忆就将消失,“乡愁”也就不复存在。

      保护要先摸清家底

      “全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国家对自己的传统村落进行认定。我们要为中国传统村落建立档案,要用标准化的手段记录传统村落,盘清我们的家底,将之以档案的形式留给后人,这是一项历史性的工作。”2014年6月10日,“留住乡愁——中国传统村落立档调查”项目在京启动。作为该项目的发起人,冯骥才的话掷地有声。

      一年来,全国各地的摄影家、民间文艺工作者及众多志愿者走进传统村落,抢救记录着其中的各种原生态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是其中的代表。正如河北省民协主席郑一民所说:“河北的传统村落立档调查是众多一线普查者用心血和汗水铸就的。”他们不仅完成了国家规定的39个传统村落立档调查任务,还抢救发掘出160个传统村落。如今,河北在传统村落立档调查中采录的文字资料已达500余万字,拍摄图片资料21万余张。以这些资料为基础,河北省举办了“可以触摸的‘乡愁’——河北省历史名村名镇名城风采展”,还编撰出版了《河北省传统村落图典》。

      保护要能留得住人

      冯骥才认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应该是“活态”的,必须让人住在里面才能保持村落的生机和活力。目前因为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空巢村”越来越多,“留不住人”成为传统村落保护面临的一大难题。“没有人住的村庄是没有生命的。”他说。

      在河北省沙河市王硇村,一座座明清时期留下的古老石楼如同城堡一样,结构坚固。街巷、楼阁、雕刻、门楼都保存完好。很多石楼门口挂着抗日旧址的牌子,里面陈列着古老的家具、农具,变成了民俗博物馆。村子里多户人家将自家的老房子变成农家饭店、农家旅馆,开门营业。村党支部书记王现增告诉记者:“过去村民们种植的土特产品,用肩挑、驴驮到外面也卖不出去,现在每天到王硇参观游玩的客人络绎不绝,土特产不用出村,就有游客高价买去。经过这些年对古村的保护和利用,乡亲们从中看到了希望,尝到了好处,得到了实惠。”

      后沟村位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距今已有1200年历史。如今,村民的收入来源与王硇村相似。三分之一以“农家乐”为生,其余的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种地、农业采摘。同时,作为“传统村落科学保护的第一样板村”,这里民居和民俗都基本保留,还建起了一座两层楼的农耕博物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范宝儿对记者说,他家已经在后沟村住了26代,一直都靠农耕为生。近几年村子得到了保护利用,博物馆的工作成了他新的收入来源。记者了解到,由于该村有大量的就业机会,村里的年轻人很多选择在本村就业。

      保护需要四方合力

      6月3日,在后沟村举行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巡礼活动”中,冯骥才站在村里的古戏台上说:“保护文化遗产的道路,像一篇长长的、永远写不完的文章,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竭尽全力保存下来的传统村落及其文化,主要是为生活于其中的人准备的,而不是“用来给我们看的”,冯骥才说。文化只有首先被它的拥有者热爱才会传承,要保护好传统村落,必须发挥村民的力量。但是记者了解到,全国多数地区的传统村落保护均“自上而下”,忽略了村民这一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主体。比如,近年来后沟村所在地方政府虽然一直在想办法对村落进行保护,但记者看到村里很多老房子明显是被修缮过的,却因为长时间空着没有人住而重新显出破败之态。

      专家们在接受采访时不约而同地表示,传统村落保护不是违背社会发展的“复古”,而是要兼顾传统文化传承与村落经济发展。因此,必须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让他们享受到现代科技的便利,在当地能够获得生活来源,人们才会愿意继续留在村子里。当然在引入先进生活设施的同时,还要保证村落原有的结构基础不被破坏。

      资金不足一直是传统村落保护的掣肘因素。从2014年起,中央财政在三年内投入百余亿元集中用于传统村落保护,这无疑为此项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力量支持。但冯骥才认为,资金的来源不能仅仅依靠国家,而应该由四方面组成:第一是国家拨款;第二是地方配套资金;第三是社会各界的支持;第四是老百姓自己的觉悟。“必须要有这四方面的努力,传统村落才会更有希望。”冯骥才说。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标签>> 艺术新闻 冯骥才 传统 建筑 保护 北京
      ※〔乔海旭艺术网〕个人网站 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44(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