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 >>
个人简介 个人动态 作品展示 名家点评 旅途写生 艺术相册 业界新闻 业界展讯
简介
    乔海旭简介:乔先生的人像漫画作品独树一帜,其独特的创造力令人惊叹。他通过不同的线条姿态,展现他对线条语言娴熟的把握,让线条魅力尽情绽放。他笔下的人物不单单富有鲜活的灵魂,更是重构了一个线条写意的奇特世界。酣畅淋漓的线条走笔,如云卷云舒般地洒脱不羁... 详细>>
动态
漫画家乔海旭绘画风格在戛纳中国文化艺术节上引起热烈反响
2014年9月20日在国际收藏艺博会上与美国女画这柳德米拉...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参加广州大剧院艺术活动
乔海旭2014年1月应邀参加广州英国领事组织的文化活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作品
乔海旭国画 人物写意
乔海旭国画人物 朋友画像
乔海旭国画 小女孩
乔海旭国画 写意少女
简约之美 人体
简约之美 少女1
简约之美 少女2
简约之美 时装人体
简约之美 小蛮腰
显示内容
    分享到:

    冯骥才:画家作品没进步,可价格怎么就猛涨?

      作者:冯骥才2015-11-10 11:23:37 来源:文化课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

      新华社客户端11月7日消息,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从古村落保护现场返回接受新华社采访,谈及村落保护,文艺界以及画家。对于有些画家,他认为出了不小的问题,只聊画价,不聊画质,“当文化躺在市场里,没能吸引市场,则只能向市场妥协。”

      为了90万个消失的村落

      “从2000年至2010年十年间,中国消失了90万个村落,而现在,平均每天就有80—90个村落消失。这让我如坐针毡。”冯骥才不无担忧地说。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曾在一档电视节目里说,最担心在中国的城市里行走会迷路,到哪儿都感觉差不多。”冯骥才无奈地说,30多年后,不仅城市个性在消退,乡村的特色也日渐消失。

      “乡村最要命的是什么?是失去记忆。”冯骥才说,“我们既不能失去一只只从历史飞来的美丽大鸟,也不能丢掉从大鸟身上遗落的每一片珍贵羽毛。”为此,冯骥才和他的团队默默开始一项庞大的文化工程——“拯救乡村”,寻找民俗文化的根。

      “第一件事是为全国各地村落搜集素材、制作档案,而后为民俗文化寻找传承人。”冯骥才介绍,未来,古村落保护区将建立露天民俗博物馆,以收藏、展示具有民俗文化价值的历史民居建筑及百姓生活方式。

      “我们的民间文艺工作者,基本没有报酬。”冯骥才举例说,为获得一手资料,调研小组特地在春节期间赶赴山西做村落调查,白天采集,夜晚带着睡袋住在破庙里,不敢打扰老乡。“他们是走在时代前列的人,正如文艺工作座谈会所讲,做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

      “画作没进步,但画价为啥猛涨”

      经常与当代画家闲叙的冯骥才感觉一些画家好像出了不小的问题。“画家聚在一起聊什么?聊谁的画价高,而非谁的画质好。”他说,“我仔细看他们的作品,没有进步,可画价怎么就猛涨呢?”

      在商品文化导向下,少数艺术家放弃“画质越好价钱越贵”的艺术规律,而是屈从于市场规律,挖空心思通过炒作提升知名度以推高画价。冯骥才说,于是,一些文艺工作者向市场看齐,感觉提高绘画水平难,但提高画价并不难。“当文化躺在市场里,没能吸引市场,则只能向市场妥协。”

      “我的挚友—画家吴冠中先生在世时经常和我通话,但他从没谈过他的画价。”冯骥才回忆,一次创作油画后,吴冠中乘公共汽车回到驻地,因怕油画蹭脏别人或被蹭坏,索性用手拎着画伸到车窗外,一走就是俩小时,到站时胳膊已经麻木……“我知道,艺术在他内心的分量有多重。”

      冯骥才认为,俄罗斯若没有托尔斯泰、契诃夫、柴可夫斯基,它的文化至多可称‘高原’,没有‘高峰’。中国倘若没有李白、杜甫,没有唐诗宋词、四大名著,文化也就矮了一大截……

      “任何一个民族在伟大时代里,必须有文化高峰。而高峰的显现需要文艺精英。”冯骥才说,“文艺精英的内心绝不会与市场对接,而与国家、民族、社会相连。他们,不偏爱艺术中的自己,更爱自己内心里的艺术。”

      “不能总盯着明星身上那点儿事”

      “电影表演艺术家李雪健,每演一个人,这世界就多一个人。”冯骥才说,他刻画的人物形象永远留在心里不会消失,代表了一种精神价值。

      “反观当前过度消费、娱乐盛行的商品文化,让文艺折损了时代使命。”冯骥才说,“明星,是商品文化的主角,明星本人的曝光率、知名度远高于其饰演的作品本身。娱乐八卦、明星绯闻充斥着网络,逐步使文艺作品商品化,抵消着文艺作品的社会属性,文艺也就失去了精神价值。”

      艺术需要名家,市场需要明星。这两端不能混为一谈。冯骥才认为,社会传播机构不能总盯着“明星身上那点儿事”,不能“制造话题和风波”,不能“争点击率、要发行量”,而应对文化环境负责。“如果这个时代满眼都是流行的商业明星,而没有令人崇敬的文化精英,这个国家将失去它的文明高度。”

      冯骥才说:“我们在进行文化建构时,必须把主要力量聚焦于两端:一是在最基层解决文艺接地气的问题,二是在最高端培养时代文艺的高峰。”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标签>> 艺术新闻 冯骥才 画家 国画 北京
      ※〔乔海旭艺术网〕个人网站 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28(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