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 >>
个人简介 个人动态 作品展示 名家点评 旅途写生 艺术相册 业界新闻 业界展讯
More...简介
    乔海旭简介:乔先生的人像漫画作品独树一帜,其独特的创造力令人惊叹。他通过不同的线条姿态,展现他对线条语言娴熟的把握,让线条魅力尽情绽放。他笔下的人物不单单富有鲜活的灵魂,更是重构了一个线条写意的奇特世界。酣畅淋漓的线条走笔,如云卷云舒般地洒脱不羁... 详细>>
More...动态
漫画家乔海旭绘画风格在戛纳中国文化艺术节上引起热烈反响
2014年9月20日在国际收藏艺博会上与美国女画这柳德米拉...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参加广州大剧院艺术活动
乔海旭2014年1月应邀参加广州英国领事组织的文化活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More...作品
乔海旭国画 人物写意
乔海旭国画人物 朋友画像
乔海旭国画 小女孩
乔海旭国画 写意少女
简约之美 人体
简约之美 少女1
简约之美 少女2
简约之美 时装人体
简约之美 小蛮腰
显示内容
    分享到:

    “心香·飞梦”—傅狷夫

      作者:陈纬2018-07-23 08:19:13 来源:中国文化报
      傅狷夫(1/2)
      • 1/2
      • 2
      • 更多组图...

      傅狷夫,原名抱青,字觉翁,少时家住在西湖之滨的膺白路,即今天的南山路。他自幼接受父亲傅御先生的教导,研习书画诗文。17岁时进入西泠书画社,师从王潜楼先生学画七年。王潜楼是前清拔贡,书法严谨,于画则全能,尤擅山水。傅狷夫书画生涯即是从西湖边起步,在西泠书画社学画期间,他大量临摹古代名画,初喜四王,又喜李唐、范宽、马远、夏圭,笔意柔和,奠定了扎实的传统绘画基础。1922年,因王潜楼病故辍课。翌年,傅狷夫离开杭州到南京谋职。在南京的数年间,公余之暇勤于书法,于文徵明行书、《书谱》用功甚多。

      1937年抗日军兴,傅狷夫随服务单位离开江南,溯江而上,经湖北、湖南,转道广西、贵州到达四川,一路上翻山越岭,感受山壮水秀,成了他最好的绘画稿本。避兵入蜀九年,他往返于重庆、万县之间,对长江之险,罗于胸臆,眼界大开。这段时间,他的日常画课是面对真山真水的写生,题材、构思、笔墨为之一变,不再局限于前贤规矩与江南烟景的范围。在重庆期间,他虽没有正式拜陈之佛为师,但一直视之为师,并从陈之佛色彩运用中解悟,影响了他日后色彩丰富的“傅家山水”风格的形成。

      1949年赴台湾后,他开始描画宝岛风光,创作逐渐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在台湾的43年中,是傅狷夫独树风格的主要时期。他以台湾山水实景为蓝本,或以古法,或以西法,再融以点渍、渲染、染色综合而成自己家法——“点渍法”。同时他从台湾的阿里山、横贯公路的山林风貌中,发现山中的大理石与山崖造型、纹理如裂罅之壮,从而开创“裂罅皴”“塔山皴”等手法。他又以“洗墨法”画云的变化,以“断墨法”写云的厚重,以“烘托法”画云的灵巧,无不得心应手,开创了台湾山水情境一代新风。

      1990年,81岁的傅狷夫移居美国旧金山与长子同住,取斋号“飞梦草堂”。深居简出,在家安静写字作画,偶也游览公园写生,完成不少写生佳作。同时,傅狷夫在书法上也取得较高成就,晚年书法尤以“连绵草”名世。

      傅狷夫艺术生涯中与近现代许多书画名家留下书画交流的佳话。在傅狷夫家属捐赠的傅狷夫藏品中,记录了他活跃于现代画坛的轨迹。

      傅狷夫早年受业王潜楼,入西泠书画社学习书画。在抗日战争前的杭州,西泠书画社是与西泠印社齐名的一个艺术社团,创办于1925年,王潜楼任社长,后任导师,初设社址于箭道巷,后迁至水亭址、盔头巷。社员有韩登安、申石伽、汪蔚如、唐云、王小摩、张幼樵、傅抱青、高逸鸿、朱龙庵、来楚生等80余人,极一时之盛。其中傅狷夫、高逸鸿、朱龙庵后来到台湾,成为台湾现代书画“渡海名家”的代表。

      1937年抗战爆发,杭州沦陷,西泠书画社社员星散。傅狷夫留下了当年王潜楼的一套山水课徒稿,当年的西泠书画社同仁唐云、高逸鸿、张幼樵、朱龙庵及王潜楼儿子王小楼的书画作品也一直伴随在傅狷夫的身边。此外,在这个时期的傅狷夫藏品中,还见到当时杭州文人墨客的书画作品,如蒋仙槎、诸雪琴、徐元白等。王潜楼、西湖书画社及诸多民国杭州的文人书画家,因时光荏苒,大都已被淡忘,因了傅狷夫的藏品,又勾起人们对那段杭州文化历史的回忆。

      抗战期间,傅狷夫离开杭州先后在南京和重庆任职,私淑陈之佛,与当时的书画大家徐悲鸿、张书旂、丰子恺、商衍鎏、邓白、潘伯鹰、潘韵、俞剑华等有过交往,或请益,或切磋,书信往来,作品互赠,留下了许多艺坛佳话。

      徐悲鸿于1948年为答谢傅狷夫赠送世界名画集,画《立马图》回赠。还应傅狷夫邀,在傅狷夫的一件山水画上题款:“远处诸山如金字塔,想你花溪贵阳之侧,在三年前我曾一宿,令居北方求之不得。”

      邓白是陈之佛的入室弟子,与傅狷夫同执弟子礼,感情深厚。1944年,邓白赠傅狷夫作品两件,其中一件《荔枝图》仅画三颗荔枝,却题了长跋,表示邓白对故乡岭南的怀念,堪称邓白的代表作。同样,画家潘韵也于1946年画赠傅狷夫作品两件,其中一件人物画《孤山遗韵》,于以山水见长的潘韵而言殊为难得。

      1949年渡海后,傅狷夫于1962年起执教于台湾艺术大学达十年之久,培育了大量人才。在台时期,他与于右任、黄君璧、溥儒等渡海名家以及政要、名流、文人等时有来往,书画互酬。 于右任与傅狷夫关系甚为密切,多次为傅狷夫在台湾的画展题字。他又常到傅家作客,留下许多墨宝。其中“澄心默坐,抱膝长吟”一联长年悬挂于傅狷夫的书房,曾有收藏家高价要求转让,俱为傅先生谢绝。到台湾后,傅狷夫以创新笔法画海水,黄君璧也擅画水,在赠傅狷夫的画作中,有两件以水浪为题材的作品,抑或是他们探讨交流创作体会的物证。

      由于两岸长期隔绝,大陆美术界对傅狷夫知之甚少。其实,早在上世纪40年代,傅狷夫在重庆认识陈之佛,在艺术上深受影响。同时与当时的徐悲鸿、傅抱石、黄君璧等名家有过交往,参与展览活动,进入主流美术圈。这在陈之佛致傅狷夫的70通手札中得到见证。因这批信札的出现,封存沉淀半个多世纪的“陈傅之交”以及那个时代艺术圈的往事重新为世人所知。

      这批手札是时值中年的陈之佛先生1944年至1949年在重庆、上海和南京期间写给傅狷夫的亲笔信,内容反映陈之佛与傅狷夫的亲密关系、“抗战”时期画家展览及生活状况的写照以及当时美术界的秘闻艺事,为我们展现了民国时期美术家的艺术活动、生活状况及艺术市场状况,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内容,蕴含着丰富的美术史料,具有极高的文献史料价值。

      傅抱石与傅狷夫也有过一段佳话。傅狷夫原名抱青,与傅抱石仅一字之差。在重庆,傅抱石与傅抱青皆为陈之佛的座上宾,两人当时居无定所,来信常寄陈之佛府上代转。因他们名字相似,有一次傅抱石便误拆了傅抱青的信件。傅抱石有一名作《丽人行》,曾请张大千题跋,张大千误将傅抱石写为傅抱青。题后,傅抱石哭笑不得,只得将“抱青”两字挖掉。为避免撞名尴尬,也表达自己的艺术追求,傅抱青改名傅狷夫。

      傅狷夫平时勤于读书学习,他在重庆时期抄录的美术资料《耐烦室杂抄》5册以及他收集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重庆、上海等地画展的请柬、展讯以及傅狷夫生前珍藏的字帖画册等,也为我们研究民国美术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傅狷夫,这位杭州的游子,是一位值得我们怀念与敬仰的艺术大家。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标签>> 艺术新闻 艺术家 艺术 浙江
      ※〔乔海旭艺术网〕个人网站 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38(s)   7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