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 >>
个人简介 个人动态 作品展示 名家点评 旅途写生 艺术相册 业界新闻 业界展讯
简介
    乔海旭简介:乔先生的人像漫画作品独树一帜,其独特的创造力令人惊叹。他通过不同的线条姿态,展现他对线条语言娴熟的把握,让线条魅力尽情绽放。他笔下的人物不单单富有鲜活的灵魂,更是重构了一个线条写意的奇特世界。酣畅淋漓的线条走笔,如云卷云舒般地洒脱不羁... 详细>>
动态
漫画家乔海旭绘画风格在戛纳中国文化艺术节上引起热烈反响
2014年9月20日在国际收藏艺博会上与美国女画这柳德米拉...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参加广州大剧院艺术活动
乔海旭2014年1月应邀参加广州英国领事组织的文化活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作品
乔海旭国画 人物写意
乔海旭国画人物 朋友画像
乔海旭国画 小女孩
乔海旭国画 写意少女
简约之美 人体
简约之美 少女1
简约之美 少女2
简约之美 时装人体
简约之美 小蛮腰
显示内容
    分享到:

    怀同样心愿者无别离!——吴冠中和他的师友

      作者:陈纬2019-11-04 00:11:21 来源:中国文化报
      迎春(国画) 陈之佛 浙江美术馆藏(1/2)
      • 1/2
      • 2
      • 更多组图...

      在吴冠中的艺术生涯中,与众多艺术大家有过交往。除了林风眠、陈之佛对他的艺术人生有过极大的影响,还有朱德群、熊秉明、李可染、石鲁等,吴冠中多次回忆与他们的交往和相互的影响。2009年,吴冠中向浙江美术馆捐赠一批油画、墨彩画、速写等作品,其中的16件为他的师友作品,这些作品见证了他们对艺术创新不懈追求的足迹,弥足珍贵。

      吴冠中虽不是林风眠的入室弟子,但其中西融合的艺术新路对他影响很大,他们之间的感情很深,因此也可以说吴冠中是林风眠的学生。中国画家吸收西方绘画主流的一般是写实手法,如徐悲鸿。但林风眠却取法自印象派等现代西方绘画精髓,如塞尚、高更、马蒂斯、毕加索等,是一条拓荒之路、孤独者之路。他给学生毕业纪念册上题的“为艺术战”,即是与庸俗战、与因袭保守战、与生搬西洋战之意。吴冠中认为,林风眠的画是抒情诗,蕴藏着深远的意境。

      抗战胜利后,林风眠回到上海,为吴冠中结婚画了紫藤小鸟,画面十分温馨轻松,没有平常创作的沉重。1961年,林风眠在中国美术馆举办过一次展览,画的是高压线、幼儿园的儿童、捕鱼的渔民、收获的人们,也是欣欣向荣的场景。“文革”后,他申请出国探亲,与家人团聚。临行前,吴冠中赶到上海与恩师话别,林风眠对他说:“我到法国后,将尽力做点中法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出国前,他给吴冠中寄了一幅画,画的是苇塘和归雁,青蓝色调。吴冠中回复了四句诗:“捧读画图湿泪花,青蓝盈幅难安家;浮萍苇叶经霜打,失途归雁去复还。”

      在杭州艺专和北平艺专合并于四川时,吴冠中毕业留校任助教,得到校长陈之佛的关爱照顾。陈之佛对他十分赏识,吴冠中在回忆文章中把陈之佛视作慈父般的恩人。1946年,吴冠中在南京结婚时,陈之佛是证婚人,并画了《迎春》作为贺礼。这一年,教育部选派百余名学生赴欧美留学,其中美术方面只有两个名额。当时,吴冠中以全国甄选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赴法国巴黎留学,开始了他艺术人生新的一页。其实,吴冠中一直不知道,当时参加笔试答题的批卷人正是陈之佛。关于吴冠中出国留学,还有一段绵延60年的感人故事。2006年春节,吴冠中收到来自南京的一封信,是陈之佛女儿陈修范写来的。信中说她找到了父亲1946年抄录的一份学生试卷,但未署名,问吴冠中是否知道此事。原来,当年陈之佛受委派评阅出国留学生美术史试卷,当他看到一份答得非常优秀的试卷时,禁不住用毛笔抄录了全卷,并给了最高分。事后吴冠中去看望老师时,陈之佛让他背诵了自己的答卷,这才对上了。但陈之佛并未告诉他自己笔录了这份试卷。60年后,吴冠中看到了恩师当年笔录的试卷,不禁感慨万千。

      回国后,董希文向徐悲鸿推荐吴冠中到中央美术学院任讲师。当时,他与李可染住对门。李可染十分重视写生,吃透传统,又探求新途。他的国画山水采用光影手法加强深远感,黑白相间,纵横交错,气势贯通。李可染常说:“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力量打进去,又用最大的力量打出来。”吴冠中十分欣赏他的创新精神,还专门写文章分析其艺术成就。李可染对自己的作品十分严谨,从不当众表演。他送给吴冠中的《牧童》,开始并没有题款,在吴冠中选定后才躲到房间认真题了字。

      吴冠中很晚才认识石鲁,他们仅见过两次面,且都是在医院里。吴冠中十分欣赏石鲁,他的画面大都被归纳、统一在方与圆的基本构成上,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其独特的艺术风貌。他的《转战陕北》从人物的身影到前山后山,大大小小的形体都基于方,形象中“大”与“方”的单纯处理迎合了“大大方方”的概念,产生磅礴的气势。方与圆两种基本形状的并存控制了整个画面并交错着向外扩展。这一特点来自陕北民间剪纸。

      熊秉明是吴冠中同科赴法国留学的同学,吴冠中学的是绘画,熊秉明学的是哲学,后来改为雕塑。在法国,他们是很好的朋友。1950年,他们曾为回国与否进行了彻夜长谈。据他们回忆,当时讨论的焦点是:技巧没有成熟,不能得以依赖,如何回去开展工作?抽象的纯粹技法是不存在的,得投入生活创造自己的技巧,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他们讨论到第二天凌晨7点,熊秉明很疲倦就回家睡觉去了。熊秉明后来说,一觉醒来已是1982年,32年没有再见面。他说,这30多年仿佛是那一夜谈话的延续,两人的命运已经判定,无论是吴冠中还是他,“都从此依了各自的才能、气质、机遇扮演不同的角色,以不同的艰辛取得不同的收获。当时不可知的、预感着的、期冀着的,都或已实现、或以幻灭、或已成定局,有了揭晓。醒来了,此刻,抚今追昔,感到悚然与肃然。”回国后,吴冠中做了他们讨论话题的探路者。他曾给熊秉明写信,在信中说:“今生我们恐怕已不能见面,盼我们的作品他日相晤,待它们去互吐衷肠吧!”后来,熊秉明送给吴冠中两件雕塑,一件是鲁迅浮雕像,是熊氏1999年为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留欧同学会赠送作品的初稿;另一件是铁铸的牛。巨大的铁牛雕塑现在南京大学校园,塑造的是鲁迅孺子牛的精神。两件作品都与鲁迅有关,鲁迅是吴冠中一生最为推崇的人。

      1935年,朱德群与吴冠中在杭州学生集中军训营相识,朱德群带他参观国立杭州艺专,使其爱上这所学校。当时,吴冠中放弃浙江大学高工学籍,投考艺专。朱德群与他从杭州到重庆,再到南京,10余年志趣相投。1947年,吴冠中考上法国公费留学,朱德群去了台湾。1955年,当朱德群来到法国巴黎,吴冠中却已回国。在国立杭州艺专时,朱德群与吴冠中都向潘天寿学过中国画,潘天寿的艺术风格对他们影响很深。朱德群的油画蕴含中国山水画气韵生动的美感,他的抽象绘画总让人有故国之音、乡土之色,抽象而又具象。吴冠中说:“朱德群画面的主要构成因素是动,每幅画都是一部运动的和声,他将运动的节奏之美统一在和谐的色调之中,让人隔着水晶看狂舞而听不到一点噪音,粗犷的力融于宁静的美。”朱德群的作品大都无题,都是别人命题,只有一幅画是他自己命题的,便是《怀乡》。

      吴冠中与他的师友都怀有“为艺术战”的精神,他们是现代艺术的拓荒者,共同筑起了20世纪中国美术最亮丽的一片天空,在中国艺术史上熠熠生辉。在吴冠中诞辰百周年之际,缅怀他们为我们留下的丰厚的精神财富,虽然他们离我们远去,但他们高大的背影告白历史:怀同样心愿者无别离!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标签>> 艺术新闻 吴冠中 北京 北京
      ※〔乔海旭艺术网〕个人网站 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50(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