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 >>
个人简介 个人动态 作品展示 名家点评 旅途写生 艺术相册 业界新闻 业界展讯
简介
    乔海旭简介:乔先生的人像漫画作品独树一帜,其独特的创造力令人惊叹。他通过不同的线条姿态,展现他对线条语言娴熟的把握,让线条魅力尽情绽放。他笔下的人物不单单富有鲜活的灵魂,更是重构了一个线条写意的奇特世界。酣畅淋漓的线条走笔,如云卷云舒般地洒脱不羁... 详细>>
动态
漫画家乔海旭绘画风格在戛纳中国文化艺术节上引起热烈反响
2014年9月20日在国际收藏艺博会上与美国女画这柳德米拉...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参加广州大剧院艺术活动
乔海旭2014年1月应邀参加广州英国领事组织的文化活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作品
乔海旭国画 人物写意
乔海旭国画人物 朋友画像
乔海旭国画 小女孩
乔海旭国画 写意少女
简约之美 人体
简约之美 少女1
简约之美 少女2
简约之美 时装人体
简约之美 小蛮腰
显示内容
    分享到:

    别样风情 亦文亦画——读冯骥才《文雄画杰》

      作者:陈艳敏2020-10-10 07:41:45 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冯骥才送给冰心老人一幅小画,名为《大海》。选自《文雄画杰》

        【光明书话】    

        和冯骥才先生一样,对于作家的绘画和画家的文字我总是怀有偏爱。王维、苏轼、黄庭坚、唐寅、郑板桥、张大千、潘天寿、苏曼殊、沈从文、汪曾祺、张爱玲、凌叔华、丰子恺、歌德、雨果、纪伯伦、卡夫卡、普希金、果戈理、托尔斯泰、泰戈尔、罗丹、梵·高、毕莎罗……古今中外文学艺术史上,亦文亦画的作家和留下文字的画家能够拉出一长串的名单,较之于纯粹的作家或画家,他们的作品呈现出了别样的风致与情怀。

        书画同源,文学与绘画亦有着天然的关联,是艺术家表达内在自我相互补充、各有姿彩的两个不同的出口和途径,正如画家出身的冯骥才深感文字和绘画于他缺一不可,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自己,艺术家将旺盛的激情与能量挥洒于两种乃至多种艺术形式之间,在同一个艺术家身上表现出两种乃至多种卓然不群的艺术才华,获得两种乃至多种不同凡响的艺术造诣,在文学家和艺术家中屡见不鲜。

        在《文雄画杰》一书中,亦文亦画的冯骥才记录与自己有交情往来的“文雄”,亦回忆因缘际会中与自己结识的“画杰”,更“用画家的眼睛看作家,用作家的心灵感知画家”,对兼写带画的艺术家保留了一份独特的偏爱。他以作家的情感和画家的笔触,从艺术家的性格、气质、命运、家庭、生活乃至习惯、嗜好种种细节与小节中去诠释其艺术的独特性,在文学和艺术之外,触摸到更深一层的人文品质和人文关怀。

        冯骥才以与众不同的视角解读梵·高,怀着深切的悲悯解读罗丹与克洛岱尔、托尔斯泰和索菲亚,从人性的角度还原艺术和艺术家的生活与情感。他驱车深入阿尔,体会一个多世纪以前,初到此地的梵·高怀着怎样“空前的喜悦”领略到万物通透的、灿烂的、蓬勃的生命本质,驻足《奥维尔的教堂》《有杉树的道路》和《塞维尔的茅屋》前,感受艺术家彻底的自由和本真的自我,透过《向日葵》那“吸满阳光而茁壮开放的粗大花朵”,他看到内在的梵·高于绚烂中抵达极致。

        在罗丹的《吻》《情人的手》《晨曦》和克洛岱尔的《罗丹像》中,他看到澎湃的激情、燃烧的石头和跳脱了雕塑、超越了艺术的生命气息。在《沙恭达罗》和《永恒的偶像》中,他看到真挚的情爱和唏嘘的命运。他到艺术家的故居去感受和寻找,在那里,他看到“罗丹用泥土描述他抚摸过的美丽的肉体,以石膏再现那些炽烈乃至发狂的情感,用黝黑而发亮的铜张扬他勃发的雄性,并放纵石头去想象浪漫和情爱。这些雕塑是他爱情的记录,也是爱情的梦想。”艺术家的所爱终虽不幸地于疯人院中了却了自己的一生,但却借由艺术家的作品,永久地与艺术家的艺术熔化在了一起。这些作品,因着亘古的人性散发着不息的生命活力,“而真正伟大的艺术,都是作品加上他全部的生命”。

        冯骥才以深厚的情义回忆故友新交,以细腻的情感镌刻、铭记。开篇的《茅盾老人》和送行冰心的《致大海》,均带着深切的真情和由衷的怀念。他敬重茅盾,只因仅有一面之缘、曾为自己的长篇小说题写书名的茅盾,曾于特殊的年代里给予文学青年的他以特别的支持、肯定与关照,使他在迷茫的岁月里抛开顾虑,坚定信心。他追忆“冰心老太太”,哀思中透着一如往昔的俏皮与幽默,是因为他仿佛看到这位慈祥的老太太犹在眼前,跟他打趣,逗乐,给他以母亲般的关爱、教导与叮咛。他感念文学道路上给予他特别爱惜与关照的韦君宜,因为在他看来,认识韦君宜“几乎是一种命运”。“如果我没有遇到韦君宜,我以后的文学可能完全是另一个样子。”晚年住院的孙犁听说他来“两点钟就开始等着了”,也将他感动得一塌糊涂,使他发出“爱在文章外,便在文章中”的感慨。是啊,“还有什么比爱、比真诚、比善良的情感更动人吗?”

        文友画伴,切磋砥砺。冯骥才特别擅长从艺术家的日常中发现艺术家的真实本色,通过自身感悟汲取文学和艺术的精神养料,他看到莫言书法更较于其文字的直接与本真,看到贾平凹的画憨气中有灵气,也感受到吴冠中画中的视觉灵感,韩美林“瞬息万变的创造”呈现在他眼前的,则是一个“最阳光的画家”。相熏互染,彼此照亮。从医生契诃夫身上,他看到“真正的文学都是从时代的痛苦和黑暗的深处诞生出来的”。透过阿赫玛托娃的不幸遭际,他感慨“苦难出诗人,愤怒出诗人,压抑出诗人,欢乐只能唱出歌来”。而真正的热爱来自内心的渴望,“一个有多种才能的人,如果他动用他所具备的第二种才能时,一定源自内心的渴望”。这才有了众多文学大师或绘画大家的“另一支笔”,使他们在“第一支笔”之外,勾画出自我内在深处或沉郁或明亮,或高亢或黯然的心灵风景。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标签>> 艺术新闻 冯骥才 绘画 艺术 美术 北京
      ※〔乔海旭艺术网〕个人网站 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37(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