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 >>
个人简介 个人动态 作品展示 名家点评 旅途写生 艺术相册 业界新闻 业界展讯
简介
    乔海旭简介:乔先生的人像漫画作品独树一帜,其独特的创造力令人惊叹。他通过不同的线条姿态,展现他对线条语言娴熟的把握,让线条魅力尽情绽放。他笔下的人物不单单富有鲜活的灵魂,更是重构了一个线条写意的奇特世界。酣畅淋漓的线条走笔,如云卷云舒般地洒脱不羁... 详细>>
动态
漫画家乔海旭绘画风格在戛纳中国文化艺术节上引起热烈反响
2014年9月20日在国际收藏艺博会上与美国女画这柳德米拉...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参加广州大剧院艺术活动
乔海旭2014年1月应邀参加广州英国领事组织的文化活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作品
乔海旭国画 人物写意
乔海旭国画人物 朋友画像
乔海旭国画 小女孩
乔海旭国画 写意少女
简约之美 人体
简约之美 少女1
简约之美 少女2
简约之美 时装人体
简约之美 小蛮腰
显示内容
    分享到:

    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推进和深化

      作者:贺志朴2020-10-12 07:54:36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推进和深化

      ——评张法著《中国美学史》(修订版)

        学术成果的呈现方式,既有令人震惊的奇观,如德国哲学家康德十年磨一剑,写出《纯粹理性批判》,一举奠定了康德在哲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地位;也有在某一个领域持续不断的耕耘,拓展边界、深化内容,彰显作者的学术青春和思想魅力——这是学术研究更常见的方式。无疑,张法教授75万字的《中国美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修订版,以下简称该书)是这种常见呈现方式中的突出代表。2000年,作者出版30万字的《中国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出版45万字的《中国美学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年来,随着时间的绵延,该书的字数呈梯度递增,研究的内容和领域不断拓展,由此使作者的中国美学史研究始终占据该领域的前沿阵地,引领最新的研究向度。

        >>明晰了中国美学的宇宙论基础

        中国传统的宇宙观是“天地人”同构共感型的,它是中国美学的哲学基础。中国古人从现象直观出发,以天地为宇宙的框架,以化生万物为天地之大德,建立了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式。目前,学术界共有约30种中国美学通史著作,它们代表了当代学术界关于中国美学史的基本话语方式。在它们当中,无论是教材型通史、范畴型通史,还是文化关联型通史、突破时代人物的跨越型通史,都还没有实现中国美学宇宙观的自觉,或者自觉程度还比较低。有鉴于此,该书从天地宇宙观的角度把握中国美学史的总体特征,把中国人的宇宙理解成一个气化流行、阴阳相生的虚体宇宙,其中“气”是万物的根本,也是审美对象的根本。在气化流行的宇宙论基础上,产生了虚体性的神、情、气、韵等美学概念——这就把握了中国美学的独特性质,使宇宙论根基和它的美学呈现实现了逻辑上的统一,并为中国美学史研究向更广阔领域的进展预留了通道。

        西方的宇宙观是实体的,可以分割到最小的物质实体,这关联了西方人的科学精神;中国的宇宙观是虚体的,气在动态中生化万物,使中国文化呈现出伦理特征。在天地宇宙观的基础上,该书认为“中和”是中国美学的总体特征,清代美学家刘熙载说的“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 ,是山水画中主峰和其他部分的关系。同时,书法中的主笔、戏曲音乐的鼓板、建筑群的主体建筑……都是“中”的体现,它们是中国艺术作品“整体”的中心,艺术作品围绕这一中心形成有机体,这是中国艺术或美学的伦理价值,也是它的意识形态效应——在审美的自由体验中完成对主体的塑型,实现中国文化的总体功效。

        >>体现了“关联型美学”的广阔视野

        关联型美学是中国美学用理论把握美的特有方式,它体现为真善美的统一,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交融,以及文化和生活的互渗。在西方的学术传统中,艺术美学一直是美学研究的旗舰,黑格尔、苏珊·朗格、科林伍德等人均以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近年来,美学研究的边界不断拓展,政治美学、生活美学、环境美学……相继成为美学的研究热点,不断实现向“关联型美学”的迈进。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在《历史学的理论和历史》一书中指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同样,中国美学史也可以理解成当代美学的历史。该书是作者的现实思想活动,关联着当前美学的兴趣和学术研究的需要,也可以反过来说,是当代美学研究的需要呼唤着、复活了作者的中国美学史研究。在书中我们看到,基于天地宇宙的美学转换为社会领域的政治——天下美学。自秦汉始,中国形成大一统,产生了天下观胸怀的美学,涉及到宇宙论美学、朝廷美学、自然景观美学、边疆民族美学等。至明清,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得到更大扩展,在京城为中心的政治—文化美学圈和以扬州为中心的商业—文化美学圈之外,还有像散落在祖国大地上的明珠一样的各大少数民族的审美文化圈,它们的内在精神是“天地之和” ,实现政治、伦理、社会生活、心理各方面的和谐,体现了宇宙论基础上艺术之美和社会总体之美的关联。该书对此问题的研究,不是应和现实的权宜之策,而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互动中的美学自觉。

        美学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晴雨表。在宋代之前,高高在上的朝廷美学,优雅空灵的士人美学是中国美学的主潮。自宋代城市兴起,与商业活动和市民意识密切相关的生活美学开始生成、生长。元代社会动荡,知识分子地位的落差促进了他们和世俗社会的结合,于是,士人的高雅趣味和世俗生活的“野蛮趣味”不断交织,产生了新的生活美学。该书关注发源于宋代士大夫的“文房” ,发掘文房中作为艺术媒介的笔、墨、纸、砚的装饰性和赏玩性,以及宋代的庭院、茶、香、雅器之美,把它与市民的文化逻辑相对应,梳理了晚明的任心美学、清代的生活美学,为当代美学研究提供了来自历史的学术支持。

        >>创新了中国美学史研究的内容和方式

        在研究内容上,该书既能够根据历史顺序对人物、著作、主要范畴进行描述,同时又能够突破某一时代,就主要的美学问题进行总结提炼,澄清了历史语境中美学问题的源流。比如,在家国等级结构中的朝廷美学,游移于朝廷与民间的士人美学,在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面貌呈现;又如,中国美学的范畴体系作为一个“语言”系统,有着自身的“语法结构” ,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为不同的“言语” ,该书也做了精当的分析。再如,在细节上,该书借重考古学、文字学的成果,对远古时期中和之美的结构、朝廷之美的起源与演进,以及作为中国审美方式的“观”等学术问题,都做了系统探讨,深化了中国远古美学的研究。

        在呈现方式上,该书适应中国美学的“关联型”特点,专门讲述体系性美学著作。比如,隋唐五代一章的《二十四诗品》 ,宋辽金元部分的诗话、词论和画论,明清的园林、音乐、绘画、诗歌等。中国美学不同于西方的“区分型”美学,它的命题、范畴都处在和宇宙、哲学、伦理、艺术、文化的多重关联中,这些关联构成一个整体,只有理解了这个整体,才能理解中国美学问题的学术意图。该书对体系性著作的看重,在呈现方式上体现了中国美学自身的特点。比如,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既是中国前期美学的理论总结,又直接开启了宋人的理想境界,它表面上是讨论诗的境界,核心却是道家鲜活、生命、审美的哲学。同时,它的体系从首品的《雄浑》到第二十三品《旷达》 ,既有春夏秋冬的流动,也在进行空间的延展,它表明《二十四诗品》不是单独地讲诗,而是从美学、哲学、文化的角度内在地讲述审美类型。

        在书中,既有理性的思辨,也有体验性的描述。魏晋之美的芙蓉出水、错彩镂金、平淡自然,隋唐时期的李诗、吴画、张书,晚明至清初的狂态与性灵流变,都展示了理性思辨的力量,它以深沉的逻辑折服读者。该书对魏晋山水之音、唐宋诗词之境、元代山水之美……都不乏体验性的描述,它又以丰富的情感动人心弦。时代在前行,思想将日新,我们欣喜于本书带来的知识与启迪,也期待着中国美学史研究的不断推进和深化。

        (作者系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标签>> 艺术新闻 美术 历史 艺术 北京
      ※〔乔海旭艺术网〕个人网站 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35(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