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 >>
个人简介 个人动态 作品展示 名家点评 旅途写生 艺术相册 业界新闻 业界展讯
简介
    乔海旭简介:乔先生的人像漫画作品独树一帜,其独特的创造力令人惊叹。他通过不同的线条姿态,展现他对线条语言娴熟的把握,让线条魅力尽情绽放。他笔下的人物不单单富有鲜活的灵魂,更是重构了一个线条写意的奇特世界。酣畅淋漓的线条走笔,如云卷云舒般地洒脱不羁... 详细>>
动态
漫画家乔海旭绘画风格在戛纳中国文化艺术节上引起热烈反响
2014年9月20日在国际收藏艺博会上与美国女画这柳德米拉...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参加广州大剧院艺术活动
乔海旭2014年1月应邀参加广州英国领事组织的文化活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作品
乔海旭国画 人物写意
乔海旭国画人物 朋友画像
乔海旭国画 小女孩
乔海旭国画 写意少女
简约之美 人体
简约之美 少女1
简约之美 少女2
简约之美 时装人体
简约之美 小蛮腰
显示内容
    分享到:

    “斜杠青年”冯骥才:作家、画家、领读人

      作者:admin2020-11-25 07:45: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在当代作家里,冯骥才堪称“奇才”。

        他以写小说见长,笔下人物凝练传神,着笔画意活泼幽默,个中情理耐人回味,是当之无愧的小说高手。至今,他出版各类作品250多种。

        他画技精湛,曾办过23次画展,被评论界称为“现代文人画的代表”。

        在创作盛年,他又从文学创作转身,致力保护城市历史、抢救民间文化,被誉为“中国古村落保护第一人”。

        从作家、画家,到非遗文化保护人,他如同一个“斜杠青年”,身份一直在变换。近日,他又添了一个新身份——“都来读书”全民阅读计划领读人,并通过抖音分享了自己的新作长篇小说《艺术家们》的内容和写作感悟。

        喜欢被书“埋起来”的感觉

        冯骥才曾说:“我所有的人生经历和收获,都离不开文学和书籍的滋养。”

        屠格涅夫的《初恋》是他读的第一本外国文学,那时他才20来岁。这本书带来的新鲜体验,让他开始如饥似渴的阅读外国名著,并一发不可收。

        在众多外国作家中,契诃夫对冯骥才的影响较大,他的文字也受其影响,比如善用短句,白描的手法,充满节奏感的语言。在冯骥才看来,契诃夫拥有一颗悲悯之心,而这对作家来说,才是最重要的。

        上世纪70年代,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冯骥才住在不到10平米的房子里。整个房间只有一张全家人吃饭的桌子,吃饭后收起碗筷,他才能在桌上读书、写作、绘画。有一间属于自己的书房,在那个时候是一种奢望。

        但是他从来没有因此放弃读书和写作,反而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小说、散文和绘画作品。小说《义和拳》《铺花的歧路》《啊!》《雕花烟斗》《雪夜来客》《神鞭》,包括我们熟知的散文《挑山工》,都是他在那段时期的代表作。

        走进冯骥才现在的书房,会让你不由一惊。房中除了门窗,只要是有墙壁的地方,都被造成书架,由地而起,连至屋顶。他说,自己喜欢这种被书“埋起来”的感觉。

        至于这些年总共读了多少书,他自己也无从查起了。

        真正的书,在田野,在社会,在人心

        除了当代作家的身份,冯骥才被更多的人熟知,还因为他从事的民间文化抢救工作。

        1991年,革命文学团体南社的旧址迷楼,将被拆除。得知消息的冯骥才,心痛至极,从没卖过自己画的他,果断决定卖画保楼。正值写作盛年的冯骥,自此从文学创作中抽身,转向到中国民间文化保护的工作中。

        2001年,时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的冯骥才提出,要对960万平方公里56个民族的民间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梳理,并记录归档,推动相关保护工作。可他仅拿到30万元的费用,还面临着人力短缺的等问题,难度可想而知。

        然而这些困难并没有动摇他的决心。没钱,就卖画,尽管对自己的作品万般不舍;缺人,就“把书桌搬到田野上”,身先士卒带领专家跑遍田间地头。他自己带的研究生,有不少都是那时田野调查的主力。

        在此过程中,冯骥才率领团队为木版年画、剪纸、唐卡编辑整理了大量文化档案。此后,还制作了两个超大型数据库:一是中国木版年画数据库,包含“中国木版年画普查保护工程”历时十年对全国44个年画产地进行普查所得的全部图文资料和研究成果;二是与汉王合作,将中国民协几十年来调查采集的史诗、神话、故事、谚语、歌谣等口头文学遗产录入数据库,第一期录入8亿8千700万字。

        为传统文化保护而奔走的20年间,虽然读书和写作的量少了,但在冯骥才看来,自己得到的,远比失去的要多。

        他始终觉得,自己阅读了那些文化遗产的书、生活的书、老百姓的书、生命的书,这才是对历史、文化和生命的立体解读。而真正的书,不只在书房里,更在田野、在社会、在人心。

        人们阅读习惯发生变化,作家也要考虑改变

        在冯骥才看来,读书的目的,无外乎四种:工具性阅读、求知、消遣和心灵生活。

        而心灵生活,是他所推崇的,因为人需要比较纯粹的、精神的、情感的生活,需要思考的、审美的生活,否则人生就会了无生趣。此外,阅读还要追随自己的性情,并且多读经典,就像进入一个风景区一样,每个人的入口不一样,但是这个景区里会有引导。

        除了读书,冯骥才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收藏”。不同于别人收藏古董,他收藏的都是对自己人生有意义的东西,有热心读者的来信,好友赠送的书画,泰山挑山工送给自己的扁担……这些别人看着不起眼的东西,他却视若珍宝,一如多年来对民间文化的守护。

        “我好像岁数大了,上楼梯有点困难了,在书房的时间就多。在书房一坐,这小说它就找我来了。"近年来,小说《俗世奇人全本》《单筒望远镜》《艺术家们》等先后出版,也让世人看到这位七旬作家丰沛不竭的创作力。

        新作长篇小说《艺术家们》讲述了画家楚云天、罗潜、洛夫从心灵交汇到逐渐离散的过程,折射了近五十年来的社会和思想变迁。国内文学作品中较少关注艺术家群体,该书第一次全面呈现了他们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因此一经问世,就受到了极大关注。

        出于职业的原因,冯骥才对各种变化都较为敏感。通过几十年的写作和与读者的交流,冯骥才觉得,人们的阅读习惯如果已经发生变化,这就需要作家去思考,要用怎样的一种艺术力量,把纯文学的阵地守住,并做出调整与变通。

        他表示,入驻抖音是一项自我突破,希望借助这个平台,和喜欢文学的朋友展开交流,并通过分享自己的读书经历和人生感悟,让更多的人爱上文学,爱上阅读。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标签>> 艺术新闻 冯骥才 绘画 艺术 美术 北京
      ※〔乔海旭艺术网〕个人网站 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30(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