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 >>
个人简介 个人动态 作品展示 名家点评 旅途写生 艺术相册 业界新闻 业界展讯
More...简介
    乔海旭简介:乔先生的人像漫画作品独树一帜,其独特的创造力令人惊叹。他通过不同的线条姿态,展现他对线条语言娴熟的把握,让线条魅力尽情绽放。他笔下的人物不单单富有鲜活的灵魂,更是重构了一个线条写意的奇特世界。酣畅淋漓的线条走笔,如云卷云舒般地洒脱不羁... 详细>>
More...动态
漫画家乔海旭绘画风格在戛纳中国文化艺术节上引起热烈反响
2014年9月20日在国际收藏艺博会上与美国女画这柳德米拉...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参加广州大剧院艺术活动
乔海旭2014年1月应邀参加广州英国领事组织的文化活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More...作品
乔海旭国画 人物写意
乔海旭国画人物 朋友画像
乔海旭国画 小女孩
乔海旭国画 写意少女
简约之美 人体
简约之美 少女1
简约之美 少女2
简约之美 时装人体
简约之美 小蛮腰
显示内容
    分享到:

    大家何以成就

      作者:张弦2020-11-30 06:53:51 来源:美术报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潘鹤 艰苦岁月 46.6×45.6×34cm 雕塑 铜 1957年 中国美术馆藏

      11月22日正午,突闻潘鹤老师仙逝,倍感惊愕、悲恸。几天之前刚与潘奋先生(潘鹤老师三子)询及其健康状况,知悉逐步好转,准备出院,稍觉宽慰。不料噩耗忽至,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隔日返校上课,学生们纷纷问及此事,心乱如麻,遂暂停讲授,与学生围坐,跟他们聊一聊这位带领我辈认识“雕塑”的老先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念小学,在语文课本上读到一篇题为《在艰苦的岁月里》的课文。这篇文章引起我极大兴趣,从中我学到了什么是“颧骨”,什么是“偎依”,更模糊地了解了“雕塑”是一门“艺术”。回想起来,这算是人生中第一次与雕塑结缘。成年之后有幸就职于广州美术学院,从事雕塑教学与创作,并能与潘先生成为校友、同事,冥冥之中,确是幼年读阅的这篇文字早已播下了梦想的种子。致力四十多年美术教育,桃李满门;浸淫六十余载艺术创作,硕果累累。这是我眼中的潘鹤。

      纵观潘先生人生坐标,既享寿祚之绵长,更拥阅历之广阔,仅此,已为人生大幸,且能成为领域大家,更加可遇不可求。何以成就潘鹤?因素众多,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一,炽热燃烧的家国情怀。仔细梳理潘先生艺术创作的时间脉络,几乎可以用作品串联起完整的中国近现代史,这对一位雕塑家而言极其可贵。时代更迭,作为旁观者与亲历者,既被无奈裹挟前行,也能主动改变人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时代造就了潘鹤。他的每一件作品浸润着对家国的热爱,饱含着对土地的深情。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具象写实的艺术手段,关怀现实的人文情怀,成为潘先生的显著雕塑语言。与时代产生共鸣,方能成就潘氏“红色经典”。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经典,显然是有共同认可的条件特征的,诸如时空超越性、内涵普适性、民族文化史诗性的一些共性,并且普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雕塑人;它们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被人们遗忘抛弃,也不会因思想、舆论的变迁而老旧剥落,而是会通过历史的积淀,大浪淘沙,千锤百炼,堂皇步入殿堂,被后代景仰、诵咏。在近现代中国历史的每个关键节点,都能看到潘鹤用作品进行精彩演绎,这是历史的注脚,也是国家的故事。

      二,砥砺前行的艺术信仰。潘先生一生壮阔坎坷,青少年时期,条件优渥,翩翩然若浊世公子,历经多方游学,结交贤达,点燃艺术之火种;在特殊时期也遭受诸多不公与磨砺,长达十年左右无法进行正常的创作活动。但无论顺流逆流,却从未泯灭对艺术的信仰与坚持。先生自1978年担任雕塑系主任以来,教学工作之余更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整个八十年代,每年平均创作十余件作品。秉承其“雕塑的主要出路在室外”的理论,此阶段创作了一批极具社会影响力的精品力作,诸如《珠海渔女》、《开荒牛》、《和平少女》等,这些作品已成为所在地的“城市名片”。潘先生一生共完成大型雕塑作品105件,分布于63个城市广场之上,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数字。雕塑是艺术中的“重工业”,每一件作品皆为心智与体力的双重付出。特别是那些体量巨大的城市公共雕塑,更需以智慧的方式,与主政者进行沟通协调,说服其尊重、支持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历经岁月,这些雕塑作品已崛起为城市骨骼重要组成部分,使观众产生感官与心灵的双重震撼,俯仰观察,唤起对文化、历史的记忆。

      三,无与伦比的个人天赋。作为一名以雕塑著誉的艺术家,潘先生之作品、之风格无以仿效!观看其少年日记,所思、所为早已超越年龄的局限。这固然与家学环境有关,但字里行间无不闪烁天纵奇才的风度。从艺之人都清楚,艺术成就受多因素影响:科学系统之训练,决定下限;兼收并蓄之修为,决定中位;无与伦比之天赋才是上限的天花板。单纯从艺术语言分析,初观先生的雕塑,为其酣畅淋漓的表面效果、潇洒灵动的张力动式所打动,细品之,为其夸张的体积感、卓越的空间感所惊叹。这种诗性的造型手法确是与生俱来的流露,无法通过“学”能够获得。在现代的艺术教学体系中,确实也无法“教”出另一个潘鹤,这也是为人师所值得反思的地方。

      六年前,观北朝刻字碑,被其中流露的磊落不阿、古拙浑厚之风骨所深深折服,遂写下一段文字品评。试想之,潘鹤先生何尝不是为我们的时代在树碑立传呢?是为:凿为笔,石为卷,风云做砚,灿烂书写,一划一重天!

      张弦(广州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副院长)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标签>> 艺术新闻 雕塑 广东 艺术家 广东
      ※〔乔海旭艺术网〕个人网站 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43(s)   7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