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 >>
个人简介 个人动态 作品展示 名家点评 旅途写生 艺术相册 业界新闻 业界展讯
简介
    乔海旭简介:乔先生的人像漫画作品独树一帜,其独特的创造力令人惊叹。他通过不同的线条姿态,展现他对线条语言娴熟的把握,让线条魅力尽情绽放。他笔下的人物不单单富有鲜活的灵魂,更是重构了一个线条写意的奇特世界。酣畅淋漓的线条走笔,如云卷云舒般地洒脱不羁... 详细>>
动态
漫画家乔海旭绘画风格在戛纳中国文化艺术节上引起热烈反响
2014年9月20日在国际收藏艺博会上与美国女画这柳德米拉...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参加广州大剧院艺术活动
乔海旭2014年1月应邀参加广州英国领事组织的文化活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作品
乔海旭国画 人物写意
乔海旭国画人物 朋友画像
乔海旭国画 小女孩
乔海旭国画 写意少女
简约之美 人体
简约之美 少女1
简约之美 少女2
简约之美 时装人体
简约之美 小蛮腰
显示内容
    分享到:

    中国式匠心——吕品昌艺术四十年

      作者:李百灵2021-08-08 07:41:31 来源:中国文化报
      吕品昌(1/3)
      • 1/3
      • 2
      • 3
      • 更多组图...

      吕品昌是将中国传统陶艺进行现代转型并取得杰出成就的代表性艺术家。他从学习研究陶瓷艺术入手,到从事雕塑和公共艺术创作,穿行于不同材质媒介之中,探索传统艺术的现代性问题,并在实践中思考中国艺术发展的道路。他从家族传承艺术基因,从学院汲取艺术养分,从民间继承文化内核,从当下提炼时代精神,他为始终行走在艺术之路而觉幸福,也为不曾忘却初心理想而感欣慰。

      基于对中国本土文化艺术以及民间创作的潜心探究,吕品昌在上世纪80年代创作了“中国写意”“阿福”“历史景观”等几个系列,致力于以形式因素意蕴化和形式意趣民族化为目标的纯化语言的探索性实践。上世纪90年代,他创作了“石窟”系列、“混沌的失却”“太空计划”“太空几何”等众多重要作品。在持续深化、纯化陶艺语言的现代转型的同时,如何在更大范围和空间中拓展陶瓷的表现性,更大程度和当代社会文化发生关系,是吕品昌创作所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他创作了“触摸世界”等直面现实的作品。这些作品力求充分调遣雕塑造型及其空间语言,并发挥陶瓷媒介的表现优势,来更多地关注当今时代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增强陶艺呼应当代文化精神的主题性。

      近些年来,吕品昌的创作风格有了一些转变。这种由具象向抽象的转变绝非刻意之举,而是基于多年创作路径逻辑的一种自然生发。回顾他的创作路径,“抽象化”是一条隐含线索:形式纯化与精神升华,因而他在具象与抽象间并无转化的间隙与违和。“复制”系列作品是吕品昌的最新实践,艺术家在这些作品里探讨了当今在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工业复制与原型的关系。

      吕品昌沿袭着学院派写实主义的发展路径,延续着中国公共雕塑发展的线索,大胆突破创新。他的公共雕塑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和个人风格。上世纪90年代,吕品昌同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同仁们集体创作了《抗日战争纪念群雕》,完成了《大刀雄风》和《枪林弹雨》两组雕塑的设计创作,他从本土艺术中汲取营养,力图实现建筑的结构之美与雕塑的形式语言和谐统一。此外,吕品昌还创作了大量的公共雕塑作品,其中,红色题材的现实主义雕塑占了很大比例,如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的《一代英豪》、延安枣园的《走向胜利》等。

      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伴随着运用陶瓷媒介展开创作与思考,吕品昌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有关陶瓷艺术的论述,出版了众多的著作。其中《论陶瓷缺陷肌理及其对雕塑介入环境的意义》《陶瓷特质论》等文章,对传统技术审美理论提岀了反思,“缺陷”肌理的审美论述为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在理论方面奠定了基础。这些理论体现了现代审美意识,在陶瓷界乃至艺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回顾自己的创作路径,吕品昌表示,抽象画是他创作的隐含线索形式纯化与精神升华,因而,他在具象与抽象间并无转化的间隙和违和,他的深层追求指向的并非外在的形式,而是雕塑本体的内核。雕塑范畴内雕塑形体的终极追求在于内核的提炼,而在翻制过程中的中间状态,却能接近内核的体现,表现为石膏材料将雕塑形体存在的基点和细节变得模糊化,这种混沌状态往往具有内传递的张力。在他看来,复制作为展现过程之瞬间的固化形态,如同原型一样精彩。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是演绎雕塑核心要素、纯化造型语言之探索的一种延续。吕品昌的探索之路是艰辛而坎坷的,好在他喜欢接受挑战。一种根植于内心的“挑战精神”,促使他在创作中不断突破自我,也促使他在凝视传统中不断校正自我。40年来,他在探索中远游,又在探索中回归。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对于吕品昌的艺术成就做了全面的评价:“吕品昌的作品将陶瓷的材料属性充分放大发挥,在手的塑捏、不同工艺的融合和火的催化实验中突破传统陶艺的边界,实现了传统媒材的现代性转换。他多年来走的是一条不断开阔的艺术大道,从学习研究陶瓷艺术入手,到从事雕塑和公共艺术创作,在不同的材质媒介中穿行,深入研究传统艺术的现代转化,更注重思考并实践中国艺术发展的时代课题,由此形成具有开合张力的艺术观念,达到得心应手的创作状态。他潜心投入重大主题创作,作品体现出恢弘的整体气势和精微的形象塑造,尤其在西方写实雕塑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雕塑的造型美学,为中国当代雕塑彰显中国气派作出可贵的探索。他的许多大型肖像雕塑作品无论取材古典还是表达现代,都以丰富的生活感受为依托,在人物的塑造和作品的意境上更多表现人文关怀和文人气质。”

      7月20日,“埴象——吕品昌艺术四十年”个展在广东开幕。展览展出吕品昌的作品共计100余件,展示了其从业40年以来8个创作系列的精品。策展人红梅用“埴象”这一崭新的概念来指称吕品昌近40年来的陶艺探索和所形成的作品面貌。“埴”是古语,《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粘土也。从土,直声”。“埴象”这个概念还有另外一个直接的来源,那就是吕品昌工作室的名字“漢埴匠”,这个名字本身就包含了吕品昌陶艺的三个核心要素:中国的、陶土的、匠心的。

      此次展览分“原型·复制”“规制·自由”和“博弈·张力”三个学术板块,系统梳理和综合、全面呈现吕品昌近40年来在陶瓷艺术、雕塑、装置之间自由切换,及其艺术探索之路。其中,展出作品《鉴宝者》是相对独立的大型装置作品,艺术家将自己的形象以复制方式作为视觉主体置于一个既虚幻又现实的场景之中,借以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境遇的思考。在吕品昌看来,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方面,一旦到极致的时候,一方就必然走向相反的方向。探索这两种力量的交合或者博弈的视觉呈现方式,对于他来说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艺术课题。

      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陶艺家、雕塑家和教育家,吕品昌走上了一条与西方现代主义中的陶艺创作截然不同的道路。在这条创作道路上,艺术家一方面回望历史,一方面直面当下社会,在由古及今的历史长河中,考察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强制性的约束又有奔腾不息的生命活力的两方面。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标签>> 艺术新闻 吕品昌 书画 艺术 美术 雕塑 艺术家 北京
      ※〔乔海旭艺术网〕个人网站 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51(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