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 >>
个人简介 个人动态 作品展示 名家点评 旅途写生 艺术相册 业界新闻 业界展讯
简介
    乔海旭简介:乔先生的人像漫画作品独树一帜,其独特的创造力令人惊叹。他通过不同的线条姿态,展现他对线条语言娴熟的把握,让线条魅力尽情绽放。他笔下的人物不单单富有鲜活的灵魂,更是重构了一个线条写意的奇特世界。酣畅淋漓的线条走笔,如云卷云舒般地洒脱不羁... 详细>>
动态
漫画家乔海旭绘画风格在戛纳中国文化艺术节上引起热烈反响
2014年9月20日在国际收藏艺博会上与美国女画这柳德米拉...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参加广州大剧院艺术活动
乔海旭2014年1月应邀参加广州英国领事组织的文化活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作品
乔海旭国画 人物写意
乔海旭国画人物 朋友画像
乔海旭国画 小女孩
乔海旭国画 写意少女
简约之美 人体
简约之美 少女1
简约之美 少女2
简约之美 时装人体
简约之美 小蛮腰
显示内容
    分享到:

    闫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在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之路

      作者:闫君2022-03-19 08:26:53 来源:中国美术报

      中华文明在数千年的时光演进中,孕育出沉淀着中华民族精神标识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与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绵延至今。它承载着前人的现实与浪漫,也滋养着今人的自信与向往。2022年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就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重要讲话,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当下,我们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快速、最广泛、最复杂的全球化历程,在享受现代文明的极限瞬间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民族文化独特性的深刻意义。在我们与历史越来越遥远的同时,也越来越渴望与民族文化精神建立更稳固的联系,实现精神上的自由、契合与认同。在全球化和国家认同的共融与对立趋势下,在更新迭代的抉择下,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保护传承,既是个人精神诉求和民族文化认同之路,亦是中华文明复兴之路。

      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历史时空与人类文明结合的瑰宝,是“活”的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是民族文化连续性和独创意识的佐证,代表着民族的复合记忆形象。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颦一笑,都彰显着民族精神的文化轮廓和独特意识,它从历史贯穿到当下,将中国文化的历史空间具象于今。我们正是在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保护传承中延续人类文明,实现历史的再现与重构,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留恋、回望与清醒认识,也让我们逐步从文化自觉迈向文化自信,由民族记忆构建步入文化认同,在担当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同时,为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发展提供了内源力量。

      在全球重视文化遗产的语境下,历史文化遗产这个体量巨大且代表民族基因的文化符号,成为中华古老文明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内容,使我们得以在继承和传承之间、在倾听与发展之间、在追溯与未来之间,展现出中华文明的内在文化精神联系,在新的历史脉络和文化语境中构建深层的文化认同,也成为适应全球化时代与各个国家友好交流的桥梁。

      在历史的默默细语中,我们从历史意识中获取个体记忆与精神自觉,从而走向民族记忆与文化认同,实现群体意识的共享,共同的过去将中华民族凝聚为统一的整体,在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提高审美能力、增进历史技艺、培养美好品德、实现现实转换、创新文化形式,引导我们不断寻觅文明的源头与现实的碰撞,显现出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当下性”,体现出其适应不断变化的外在环境的能力,标志着中华文化的超越性和创造性,也实现了人们最基础也最深层的心灵归宿需求,进而从自觉、自信实现文化意义上的中国认同和国家意识。

      以敬畏之心和开放意识,探索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在全球化语境下对文化认同的卓越动能,校正和丰富其适用范围,推进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与时光的互鉴中,唤起国家的历史记忆,让历史文化遗产成为跳跃的文化脉搏和标志符号,在历史融化和现实转换中呈现当下风采,让中华文明在世界舞台焕发新生,绽放时代新意,以互文性的动态系统建构文化记忆和身份认同,成为时间和空间上的凝聚性结构,成为清晰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并在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观照和发展自身,将漫漫历史长河与现实社会秩序连接,在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之间,实现历史文化遗产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可持续发展与文化认同。倾听过去,笃信未来,在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以文化认同巩固文化输出,扩展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标签>> 艺术新闻 艺术 美术 传承 北京
      ※〔乔海旭艺术网〕个人网站 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26(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