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 >>
个人简介 个人动态 作品展示 名家点评 旅途写生 艺术相册 业界新闻 业界展讯
简介
    乔海旭简介:乔先生的人像漫画作品独树一帜,其独特的创造力令人惊叹。他通过不同的线条姿态,展现他对线条语言娴熟的把握,让线条魅力尽情绽放。他笔下的人物不单单富有鲜活的灵魂,更是重构了一个线条写意的奇特世界。酣畅淋漓的线条走笔,如云卷云舒般地洒脱不羁... 详细>>
动态
漫画家乔海旭绘画风格在戛纳中国文化艺术节上引起热烈反响
2014年9月20日在国际收藏艺博会上与美国女画这柳德米拉...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参加广州大剧院艺术活动
乔海旭2014年1月应邀参加广州英国领事组织的文化活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作品
乔海旭国画 人物写意
乔海旭国画人物 朋友画像
乔海旭国画 小女孩
乔海旭国画 写意少女
简约之美 人体
简约之美 少女1
简约之美 少女2
简约之美 时装人体
简约之美 小蛮腰
显示内容
    分享到:

    侯贺良:用影像向世界讲好山东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作者:常秀芹2022-04-06 08:00:14 来源:中国艺术报
      “光棍村”的婚礼(1982年,山东日照) 侯贺良 摄(1/2)
      • 1/2
      • 2
      • 更多组图...

        侯贺良先生是我的恩师。作为著名摄影家,他扎根本土,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山东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的重要历史见证者和影像记录者。他毕生追求艺术创新,从1982年开始,他凭借过人的勤奋与胆识,克服了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甚至生命的危险,数次飞越齐鲁大地,航拍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山东全貌。在无人机缺位的年代,从巍峨的泰山之巅到浩荡的黄河之滨,从缥缈的蓬莱阁到古老的京杭大运河,从古城曲阜到港城青岛,齐鲁大地处处都留下了他飞越的身影。他以独特的视角,开创了国内对一个省进行全面航空摄影报道的先河。他数十年如一日,拍大江大河、名家名士,更拍日月山川、市井百姓。他的作品总能呈现出一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不拘一格的创造力,他的视角总是那么细腻独特,画面富有韵律和诗意。他总是热情洋溢地用镜头投入人群,浪漫地看着世界。他以深厚的专业素养、执着的敬业精神和丰硕的创作成果,两次荣获中国摄影“金像奖”。

        作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者和策划人,侯贺良先生策划编辑、拍摄与主编的各类图书、摄影画册达数百种之多,为山东故事乃至中国故事的国际传播提供了形象生动的样本;他拍摄的表现山东时代风貌的作品,曾经跟随山东经贸发展的路径,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他饱含对祖国大地的深情,淡泊名利、踏实创作,用影像讲述中国故事,并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侯贺良师承名家,薪火相传。他的根脉在齐鲁大地,孔孟之乡孕育了他儒雅深沉的艺术气质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多年来,他的为师之道、为学之道、为人之道陶冶影响了一批批后生学者。侯贺良1953年4月出生于山东济南,少年的他酷爱绘画、书法。1970年8月,17岁的他成为了济南一家机床厂的工人。由于具备书画方面的专长,他很快被调入工厂宣传科成为一名宣传干事。他热爱这份工作,也更加勤勉努力。他写标语、画海报,业余时间还为出版社做图书封面设计,每样都全情投入、尽善尽美。当时宣传科有台禄莱相机吸引了他,他认真钻研、反复实践,发现摄影比书法绘画更能敏锐准确地表达思想情感,摄影就这样成为了他一辈子的事业,也成为他终身挚爱的艺术语言。

        1981年,侯贺良调入山东画报社任摄影记者,他对优质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理念愈发充满渴望。不久,他考入中国人民大学一分校摄影专业。在北京求学深造期间,他得诸名家之真传,受教于汪流、刘国典、沙占祥、张益福、朱羽君、徐国兴等影视教育界的大家。当时,中国电影、中国摄影的重要奠基者吴印咸先生虽然没有系统为他授课,但也多次到学校做学术指导。吴印咸在延安时期为当时中共领导人拍摄过纪实摄影作品,著名作品《白求恩大夫》更是经典之作,这些作品中体现出的完美的艺术性与纪实性,深深吸引着侯贺良,他也因此与吴印咸成为了忘年之交。吴老在为侯贺良的专著《摄影的奥秘》作序中写道:“贺良又能拍又能写,业务上较全面……是一个在事业上不断进取的人。”在吴老92岁那年,还曾兴冲冲地跟他说:“贺良,我还有写10本书的计划!写摄影,写电影……”作为一代摄影宗师和电影教育家,吴印咸先生的勤勉自律和终身奉献的专业精神感染着他,也激励着他。

        侯贺良念念不忘前辈的教导,他一直都在发扬光大吴印咸先生的艺术精神和学术事业。他为吴印咸拍摄的照片、撰写的文章饱含真情,感人至深。侯贺良也多次给我讲述吴印咸先生的故事,教导我要向吴老学习,要有开阔的学术视野,要有融合变通的艺术创新精神,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这样说,也这样做。他引领我们治学、为人,给予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前辈的艺术精神和学术精神就这样薪尽火传,代代相承。

        我有幸与侯贺良结缘时,还是山东卫视的一名编导、记者。彼时的他已经承担了繁重的领导职务,身兼艺术家和行政管理者双重角色。但他在艺术创作方面依然勤行敏思,走到哪里都肩挎相机,随时进入创作状态。他不拘一格进行艺术创作的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对待每一个职位变动,他都怀着顺其自然的心态;而对于创作,他始终精益求精,满怀无尽的追求。他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影像工作者、文化对外传播工作者,他的职责就是用影像向世界讲好山东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侯贺良的艺术之路,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与改革开放同行并进,立足时代、扎根人民的鲜明属性;二是永不止歇、毕生追求创新的胸怀和情怀。他的创作从内容题材上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文化艺术等各领域,他的作品真实记录了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巨大成就、社会变迁以及市井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他真诚地关注人,真实地表现人。在无数次的采访过程中,在工厂车间,在乡野农舍,在海港渔船,淳朴善良的山东百姓总能给他无尽的创作激情和精神抚慰,激发他俯下身、沉下心,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去观照现实生活。他镜头中的人总是充满温情和善意,他尊重人本体的价值,注重表现人的情感、人的温度。他赞美普通人的平凡、善良和伟大,他很多经典的摄影作品已经成为了中国20世纪的时代缩影。

        20世纪80年代,中国纪实摄影进入快速发展期。侯贺良除了坚守纪实摄影创作之外,还在他就职的媒体策划开设了一系列反映各类人物故事的栏目,其中“名人近影”栏目为他的艺术创作开辟了一方新天地。起初他主要拍摄在天南地北的山东籍名人,如首批中科院院士、企业界精英、文艺界翘楚等,引发了广泛关注。后来因为工作需要,这个栏目逐渐打破了地域界限。尤其在北京读书学习期间,侯贺良先后采访了臧克家、季羡林、王朝闻、刘开渠、华君武、朱乃正……这些重量级的中国文化名人,他们的风采情感、个性气质,永远定格在了他的镜头中。他认为拍一位名人如同读一本名著,很多高山景行的人物,通过影像的媒介,成为他的忘年之交、良师益友。如今,当年镜头中的名人很多已经作古,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大家风范永远被安放在了历史的影像档案中,愈久愈显弥足珍贵。

        侯贺良在用影像向世界讲好山东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他在世界各地举办“孔子故里——中国山东”影像展,也用镜头记录世界各地的民俗风情、文化特征,通过媒体传播给观众,为观众了解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是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亲力亲为者。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艺术创新需要艺术家胸怀、胆识和创意的融合。在侯贺良5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正逢科技快速发展、摄影术更新换代最快的时期。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就开始尝试航空摄影。他乘坐过各种飞行器,那时的航拍对人的勇气、意志和体力的挑战极大,每一次飞越都会令他无比动情,每次从空中看泰山、看黄河、看渤海,他都能感受到时代的伟大和人类创造的喜悦。他热爱生养他的故乡,愿意永远用镜头为齐鲁大地深情歌唱。近几年,侯贺良开始尝试无人机航拍,新技术为他的航拍之路带来了更多的便捷,他计划沿着40年前的足迹,用无人机重新航拍齐鲁大地。

        疫情防控期间,侯贺良每天写书、选片、看电影,依然坚持工作十几个小时。他仿佛为摄影而生,乐此不疲、无怨无悔。他为人率真又凛然傲骨,无论顺境逆境,他都泰然乐观、荣辱不惊。他把最饱满的热情和激情倾注给了生养他的这方热土,锲而不舍地用镜头表达他对齐鲁大地的热爱和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他扶持每一位积极向上的后生,对我们严慈相济、宽严相合,他坦诚率真的性格和品格、持之以恒的艺术求索,令每一位了解他的人肃然起敬。

        (作者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山东艺术学院电影艺术科创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标签>> 艺术新闻 山东 摄影 艺术 美术 艺术家 山东
      ※〔乔海旭艺术网〕个人网站 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35(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