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 >>
个人简介 个人动态 作品展示 名家点评 旅途写生 艺术相册 业界新闻 业界展讯
简介
    乔海旭简介:乔先生的人像漫画作品独树一帜,其独特的创造力令人惊叹。他通过不同的线条姿态,展现他对线条语言娴熟的把握,让线条魅力尽情绽放。他笔下的人物不单单富有鲜活的灵魂,更是重构了一个线条写意的奇特世界。酣畅淋漓的线条走笔,如云卷云舒般地洒脱不羁... 详细>>
动态
漫画家乔海旭绘画风格在戛纳中国文化艺术节上引起热烈反响
2014年9月20日在国际收藏艺博会上与美国女画这柳德米拉...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参加广州大剧院艺术活动
乔海旭2014年1月应邀参加广州英国领事组织的文化活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作品
乔海旭国画 人物写意
乔海旭国画人物 朋友画像
乔海旭国画 小女孩
乔海旭国画 写意少女
简约之美 人体
简约之美 少女1
简约之美 少女2
简约之美 时装人体
简约之美 小蛮腰
显示内容
    分享到:

    冯骥才:在绘画与写作间甜蜜往返

      作者:蒋肖斌2022-04-27 07:17:57 来源:光明日报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冯骥才近照 王晓岩摄/光明图片

        【走近文艺家】

        80岁的他,是画家,也是作家。有文学创作冲动的时候,他就到书房去写;有了用绘画表达的欲望,他就走进画室。对他而言,这是一个甜蜜而幸福的往返——绘画更私人化,是一种个人的心灵感受,一种排遣,一种抒发;文学更多承担了对生活的思考、对社会的责任。

        前些日子,冯骥才刚过完80岁生日。他觉得,人的一生就像一条大河,有时候在中流击水,有时候还“兴风作浪”,但过了80岁,人就开始往下沉,静水深流,沉静下来。这种沉静对他的文学创作有个好处,让他能渐渐想起过往的生活,“远去的东西回返过来,就多了点人生况味”。

        80岁生日前夕,冯骥才的中短篇小说集《多瑙河峡谷》和随笔集《画室一洞天》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这算是他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

        两本新书,一本讲书房,一本讲画室。写书和画画,恰好是冯骥才的两样“老本行”。冯骥才家中的书房和画室,是在一个廊子的两头。有文学创作冲动的时候,他就到书房去写;有了用绘画表达的欲望,他就走进画室,“这是一个甜蜜的往返,很幸福”。

        很多人不知道,冯骥才的文艺之路是从作画开始的。每逢人生的重要日子,冯骥才都有作画的习惯。50岁的时候,他画了一大片树,已经入秋,但叶子在阳光下闪着光,“当时我觉得自己的人生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60岁的时候,他画了一幅《豪情依旧》,一只船在大江中扬帆,“当时我开始做民间文化遗产抢救,需要这么一股力量”;今年80岁,画什么,他还在想。

        结婚纪念日的时候,冯骥才也会画画,和妻子一起画一对小鸟。这个“传统”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艰苦的时候,他们一起画了一对在风雪中的小鸟。后来,风景不断变化,但两只鸟一直都在。

        冯骥才的母亲是山东济宁人,那个地方的特点是“又文又武”。文,是孔子和孟子的故乡;武,有水泊梁山,是当年武松鲁智深们活跃的地方。他的父亲是宁波人,唐代以来,整个家族世代都是文人。山东人的阳刚,浙江人的细腻,两种文化对他都有影响。

        50岁的时候,冯骥才到宁波办过一个画展,他第一次卖画就是在宁波。“当时没有钱修缮贺知章的祠堂,我在画展里选了5幅自己最喜欢的画卖了捐了款。”如今,祠堂已经成为当地一个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这样的事情,冯骥才做了很多,“我没有任何想法,没有任何功利,只是出于热爱”。

        后来,冯骥才又多次卖画筹款。“卖画救不了民间文化。那么大一个中国,那么多文化遗产,凭我卖画的那些钱能起什么作用?可能也有点作用,就是唤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当时卖完画,冯骥才有一种“家徒四壁”的感觉,后来他说,“我把我的心交给大地了”。

        对冯骥才而言,绘画更私人化,是一种个人的心灵感受,一种排遣,一种抒发;而文学更多承担了对生活的思考、对社会的责任。

        20世纪70年代,冯骥才开始写作,1977年出版了第一部长篇小说《义和拳》。当时,他住在一个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房中有一张桌子,全家人都在那桌上吃饭,吃完收走,他才能在上面写作画画。冯骥才用一些木条做了一个书架,把书都立在架子上。他有一张照片,穿了一件很旧的衣服,胳膊肘还打了一个补丁,身后全是书,就是站在那个书架前拍的。直到20世纪80年代,生活慢慢改善,他才有了书房。

        有人认定作家的书房一定是满屋子的书,整整齐齐像图书馆一样。实际上,冯骥才的书房是杂乱的,书和艺术品完全混在一起。别人帮他收拾房子,他要求一张纸都不能动,“我知道我需要的那张纸能在哪一堆里找到”。

        “作家的书房是作家最不设防的地方,因为你的一切想象、思想在书房里都是赤裸裸的,都要真诚地表达出来,读者不需要看一个虚假的字。”冯骥才说。

        从写作的意义上,冯骥才曾和文学阔别20年,“但是我不会离开文学”。在做民间文化遗产抢救的时候,他经常会有文学创作的冲动。文学想象最多的时候,就是在大地上奔跑的时候,“特别是晚上坐在汽车里,听着音乐,好几个小时,文学想象就忽然出来了”。

        有人问他,有什么写作计划?冯骥才回答,没什么计划,“写作是一种快乐的创造,过去几十年生活的积累太多了,我止不住地一篇一篇地写”。

        《多瑙河峡谷》中的五篇小说,在真切的现实中引入了梦幻、奇幻、奇遇等元素,亦真亦幻,是他之前没有过的风格。冯骥才说,对文学的热情是天性,搞文学的人,当对生活有热情的时候,必须要用文字来表达。

        冯骥才坚持要把文学写成艺术品,所谓艺术品,就是要有审美价值。他还坚持小说家的语言——不管写的时候多么激情澎湃,小说的语言最终应该是精当的。“这也是中国文学的传统,在中国文学史上,最先成熟的是诗,然后是散文,而诗歌给文学最大的影响就是语言。写《俗世奇人》的时候,我写得很快,但改的遍数很多,语言不行,我不敢放手。”

        冯骥才说:“现在我和以前有一点不同,以前更希望和读者一块儿认识生活,现在我觉得文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就是留下审美的形象和对时代的思考。一个好的艺术家要影响一个时代的精神,特别是审美的精神。”

        (作者:蒋肖斌,系中国青年报记者)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标签>> 艺术新闻 冯骥才 书画 艺术 美术 国画 北京
      ※〔乔海旭艺术网〕个人网站 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36(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