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 >>
个人简介 个人动态 作品展示 名家点评 旅途写生 艺术相册 业界新闻 业界展讯
简介
    乔海旭简介:乔先生的人像漫画作品独树一帜,其独特的创造力令人惊叹。他通过不同的线条姿态,展现他对线条语言娴熟的把握,让线条魅力尽情绽放。他笔下的人物不单单富有鲜活的灵魂,更是重构了一个线条写意的奇特世界。酣畅淋漓的线条走笔,如云卷云舒般地洒脱不羁... 详细>>
动态
漫画家乔海旭绘画风格在戛纳中国文化艺术节上引起热烈反响
2014年9月20日在国际收藏艺博会上与美国女画这柳德米拉...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参加广州大剧院艺术活动
乔海旭2014年1月应邀参加广州英国领事组织的文化活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作品
乔海旭国画 人物写意
乔海旭国画人物 朋友画像
乔海旭国画 小女孩
乔海旭国画 写意少女
简约之美 人体
简约之美 少女1
简约之美 少女2
简约之美 时装人体
简约之美 小蛮腰
显示内容
    分享到:

    《巴人汲水图》为艰难岁月写照

      作者:周惠斌(上海)2022-10-17 07:18:50 来源:美术报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徐悲鸿 巴人汲水图 300×62cm 国画 1937年 北京徐悲鸿纪念馆藏

      1937年秋,画家徐悲鸿随国立中央大学西迁至重庆大学,执教该校艺术系。不久,应重庆工商界著名人士石荣廷的邀请,搬入嘉陵江北岸磐溪的石家花园。当时,徐悲鸿每天都要乘渡船过江,往返于江北磐溪和江南古镇磁器口,而每每经过嘉陵江,总会看到山城百姓历尽艰辛从江中汲取生活用水的劳动场景。他们肩荷沉重的木桶,沿着陡峭崎岖的石阶,步履维艰地挑水上山。这一久已寻常的社会生活画面,真实反映了巴蜀人民艰难困苦的生活,同时也折射出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勤劳坚韧、不畏艰辛、满怀希望的精神品质。

      徐悲鸿目睹之下,内心受到强烈震撼,触发了他喷薄欲出的创作激情,于是在1937年的冬日,精心绘制了国画《巴人汲水图》,反映出他对重庆百姓的深切同情。

      《巴人汲水图》堪称徐悲鸿在重庆教学和生活期间创作的最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整幅画作高300厘米,宽62厘米,构图匠心独运,人物刻画传神阿堵,以概括凝练、融会中西的艺术手法,细腻地描绘了重庆人民传统汲水的劳动细节。整个画面由男女老幼7个人物的“舀水”、“让路”、“登高前行”等三个部分构成。其中,“舀水”部分,表现了一名男子头发已然秃谢,但是体格健硕,他光着膀子,身上仅穿着一条黑色短裤,匍匐着上身,右手紧握一只木桶提梁,从湍急的嘉陵江水中,熟练而迅捷的舀取江水;旁边一位赤足妇女,衣衫褴褛,低着头吃力地将舀满的水桶提到岸边。“让路”部分,刻画了一名男子头缠汗巾,赤臂裸腿,弓着身体,隆起背脊,埋首肩挑被水桶压弯的扁担,沿着陡立的石阶艰难地向上攀登;旁边应急石上,站立着一名身穿长衫、前摆挽在腰间、肩负空担让路的青年男子,他身体微侧,关切地凝视着攀登的挑夫。“登高前行”部分,塑造了三名挑夫相继爬完艰险的陡梯,登至石山顶端,担水迈步前行……

      三组画面之间,通过江岸的岩石和层层石阶进行过渡和衔接,石阶和岩石以墨线勾勒,呈“之”字形分布,错落有致。画面的上半部分描绘了一丛翠竹和数枝早梅,凸显了中华民族在严酷的历史环境下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气节情操。中间特意留白,突出山岩的高与陡,以及石阶的蜿蜒与曲折,并题写了一首自作诗:“忍看巴人惯担挑,汲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添血汗熬。廿六年冬,随中央大学入蜀,即写所见。悲鸿。”并钤“徐”“悲鸿”两印。

      在内忧外患的特殊年代,徐悲鸿以艺术性与现实性完美结合的《巴人汲水图》,记录了我国民众阶层的生存景象,显示出为黎民写照的艺术担当,为激发全社会同仇敌忾的抗日斗志,产生了积极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而且作品所彰显的“巴人汲水”精神,不仅表现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伟大形象,更反映了抗战时期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浴血奋战、抵御外侮的时代使命。因此,无论是艺术成就、现实意义,还是民族精神的再现,《巴人汲水图》均达到了显著的高度,被公认为徐悲鸿现实主义作品的开篇之作、巅峰之作,是最具里程碑意义的鸿篇巨制。后来,他在该画稿上补题“静文爱妻保存”,现收藏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

      1938年,《巴人汲水图》在香港展出时,引起广泛关注,被誉为“五百年来罕见之作”。印度驻华公使观展后产生了浓厚兴趣,提出重金购买这件作品。彼时,徐悲鸿生活拮据,因此同意按原稿尺寸重新绘制一幅。后来,他在重绘时,特意将自己融入画中——画面上端,画家化身为站立在应急石上穿着长袍的青年,由此巧妙地把个人、民族、时代、艺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并在画作右侧偏上位置,题款“廿七年晚秋,随中央大学入蜀,即写沙坪坝所见。悲鸿”,另补钤了“东海王孙”“生于忧患”两印。

      抗战胜利后,徐悲鸿所绘的第二幅《巴人汲水图》辗转流落民间。1949年,一位名叫朱良的解放军干部,在重庆街头巧遇聚兴诚银行老板的管家处理一批旧书画,他在一大卷字画中,一眼看上了《巴人汲水图》,以120万元(旧币,相当于120元新币)将它收入囊中。1999年、2004年、2010年,作品先后在北京翰海举办的艺术品拍卖会上,分别以120万元、1650万元和1.53亿元的价格成交,特别是最后一次,加上佣金,成交价超过1.7136亿元,一举打破了当时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的拍卖纪录,同时也刷新了中国绘画作品的世界拍卖纪录。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标签>> 艺术新闻 书画 艺术 美术 国画 徐悲鸿 北京 北京
      ※〔乔海旭艺术网〕个人网站 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32(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