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 >>
个人简介 个人动态 作品展示 名家点评 旅途写生 艺术相册 业界新闻 业界展讯
简介
    乔海旭简介:乔先生的人像漫画作品独树一帜,其独特的创造力令人惊叹。他通过不同的线条姿态,展现他对线条语言娴熟的把握,让线条魅力尽情绽放。他笔下的人物不单单富有鲜活的灵魂,更是重构了一个线条写意的奇特世界。酣畅淋漓的线条走笔,如云卷云舒般地洒脱不羁... 详细>>
动态
漫画家乔海旭绘画风格在戛纳中国文化艺术节上引起热烈反响
2014年9月20日在国际收藏艺博会上与美国女画这柳德米拉...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参加广州大剧院艺术活动
乔海旭2014年1月应邀参加广州英国领事组织的文化活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作品
乔海旭国画 人物写意
乔海旭国画人物 朋友画像
乔海旭国画 小女孩
乔海旭国画 写意少女
简约之美 人体
简约之美 少女1
简约之美 少女2
简约之美 时装人体
简约之美 小蛮腰
显示内容
    分享到:

    苏丹:让非遗感动一群人、一座城

      作者:李荣坤2023-11-28 07:56:11 来源:中国文化报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苏丹为“文化之美·纸上空间”安徽纸工艺项目年度成果做导赏     陈炜  摄


      “传统与现代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壕沟和壁垒,用今天的创造发明和艺术形式去赋能传统文化顺理成章。非遗作为人和环境互动的产物,具有空间属性和环境属性,让非遗重新回归特定环境,并从中获得能量。”近日,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苏丹在“文化之美·纸上空间”安徽纸工艺项目年度成果展开幕仪式上如是说。

      1991年,苏丹来到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就读研究生,开始真正接受设计教育,接触到金属工艺、染织、陶瓷等不同艺术形式,其中大量内容都是今天非遗中的手工艺。苏丹认为,非物质化遗产体现了对现代性的反思,体现了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这恰恰是非遗最感动人心之处。

      2012年,宝马中国与清华美院合作“BMW中国文化之旅”非遗保护合作项目,时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的苏丹开始去全国各地考察非遗项目。2017年,清华大学雪花秀非遗保护基金(简称雪花秀基金)成立,苏丹担任该基金主任。在苏丹主导下,雪花秀基金相继完成了山西漆器髹饰技艺、云南金属工艺、陕西皮影技艺、广东粤绣技艺、安徽纸工艺等多个项目,帮助设计与工艺合作,促进传承人创新能力提升,科技与展览创意驱动手工艺项目走入大众视野。

      雪花秀基金每年选择一项代表性非遗项目,开展调研培训工作。对于非遗项目的选择,苏丹表示,项目首先要精美,其文化底蕴充分体现在图案和工艺中,具备表现的潜能,再通过与当代设计师或艺术家合作,形成新的成果。“雪花秀基金更多是促进和发现,发现非遗项目的美学价值,并将美学精髓用今天的语言阐述和展示。”苏丹说。6年间,雪花秀基金培训非遗传承人、设计师103名,指导并协助传承人、设计师完成创新作品250件(套),策划非遗展览5场,展演皮影实验剧1部,编写项目白皮书5册,支持传承人著作出版1册,合作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传承人超过50名,成绩斐然。

      如何用好非遗?苏丹认为,非遗和制造业的合作一定要重视其在地性。例如奢侈品品牌的传播和推广要向地域文化致敬,尊重当地习惯,而非遗是最好的元素,非遗中的文化元素是重要的卖点,恰如其分地运用好非遗,能感动一群人、一座城。

      “现在很多文创都是简单的符号化表现,不使用工艺中最精彩的部分,必须让所有的手艺人‘开足马力’做到极致,才能把真正的手艺留下来,有利于非遗更好地传承。”苏丹说。在非遗保护和创新中,苏丹重视调查。“深入最基层的铁匠铺、造纸坊中,就能了解到他们真正面对的挑战和艰难。而拯救非遗一定要有全局观,要综合考虑自然、社会以及其自身美学体系中的问题,包括文化和社会表达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每个问题都很具体,如织绣、漆和竹编遇到的问题完全不一样,要让聚焦于该领域的工艺美术师、匠人、设计师、企业管理者分别去解决,不能简单套用现代管理模式。”苏丹说。

      同时,非遗的技术和语言要结合当地的生活,不能孤立存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鼓励整个系统的创新。”苏丹以中国本土服装品牌“布言布语”为例,“它扎扎实实做了30年,除了有时尚、造型,还有田野调查、人类学研究等。‘布言布语’是学术和产业的成功结合,包括了学术、研究、田野调查,然后再研究,最后到应用。因此,创造性是一个完整的链条。”

      问及做非遗工作的初衷,苏丹坦言:“做非遗工作很快乐,让我又回到了生活的原点。我现在经常跑到村里,观察匠人们的生活状态,跟他们聊天吃饭,了解他们的心理、情感,感受他们对行业的热爱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心。自古以来,身处基层的人最具有创造力。创新从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被激发出来,我通过对大多数人生活状态的了解,从最基层生活的原点中汲取无限力量。”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标签>> 艺术新闻 艺术 美术 工艺 北京
      ※〔乔海旭艺术网〕个人网站 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36(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