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 >>
个人简介 个人动态 作品展示 名家点评 旅途写生 艺术相册 业界新闻 业界展讯
简介
    乔海旭简介:乔先生的人像漫画作品独树一帜,其独特的创造力令人惊叹。他通过不同的线条姿态,展现他对线条语言娴熟的把握,让线条魅力尽情绽放。他笔下的人物不单单富有鲜活的灵魂,更是重构了一个线条写意的奇特世界。酣畅淋漓的线条走笔,如云卷云舒般地洒脱不羁... 详细>>
动态
漫画家乔海旭绘画风格在戛纳中国文化艺术节上引起热烈反响
2014年9月20日在国际收藏艺博会上与美国女画这柳德米拉...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参加广州大剧院艺术活动
乔海旭2014年1月应邀参加广州英国领事组织的文化活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作品
乔海旭国画 人物写意
乔海旭国画人物 朋友画像
乔海旭国画 小女孩
乔海旭国画 写意少女
简约之美 人体
简约之美 少女1
简约之美 少女2
简约之美 时装人体
简约之美 小蛮腰
显示内容
    分享到:

    大明宝钞:纸币风华 赓续绵延

      作者:李廙2024-04-30 08:30:53 来源:中国文化报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大明通行宝钞壹贯》  (北京艺术博物馆藏)


      大明通行宝钞是明代全国通行的纸币,自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发行,使用了约200年。大明宝钞面额分六种,即“壹佰文”“贰佰文”“叁佰文”“肆佰文”“伍佰文”“壹贯”。其中,壹贯为最高面额,每贯等于铜钱一千文或白银一两,四贯合黄金一两。金银只可以用来领用钞票,也就是只能卖给政府。洪武十年(1377年)规定,百姓交易,壹百文以下的数目用铜钱支付;商税的输纳,七成用钞,三成用钱。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又加发小钞,分“拾文”“贰拾文”“叁拾文”“肆拾文”“伍拾文”五种。

      日前在北京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泉聚文明:馆藏钱币精品展”,就展出了一件大明通行宝钞壹贯。这件宝钞长35厘米、宽23厘米,比A4纸略大,四周有龙纹花栏,上面横题“大明通行宝钞”六字,花纹栏内两边各有四个字一行的篆书“大明宝钞,天下通行”,中间有钱贯的图样,共10串——如果是小额钞则不是成串的钱,而是一枚一枚排列着的。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中书省,设六部,造钞属户部、铸钱属工部,所以钞面上的中书省改为户部。桑皮纸是明代中国纸币的官方制造原料,质地柔软,这件宝钞呈现天鹅绒般的灰色,在今天仍然保持着柔韧。

      我国纸币发行始于北宋,元代空前盛行,而历史上由政府大规模推行纸币则始于明代。此外,元代虽曾统一宋金的币制,但几十年间,钞票改了多次名称。相比宋元时期,明代这种纸币制度,在200多年间只用了一种钞票,有了更大的统一性。

      大明宝钞遇到的第一个挑战是假钞。为达到防伪目的,大明宝钞在纸材、图文、印信、印泥、编号等方面都采取了措施,例如雕版方面,大明宝钞雕刻技艺精湛,有各种花饰和大段文字,令伪造者难以按照原样刻印。此外,钞纸正面边缘印有编号,加盖印信,一是表示官府信用,二是便于防伪,这些印章中均有暗记。明朝的纸币上还印有对假币举报者和制造者的奖惩措施:“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贰佰伍拾两,仍给犯人财产。”

      为保证新币价值的稳定性,明代实行的最关键的货币政策是确保纸币能自由转换为铜钱——纸钞与一定数量的铜钱等值,这种铜钱被称为“现金”。宝钞的正中间便画着与其面值等额的铜钱。像上面提到的壹贯纸币,所兑换的1000文铜钱若用绳子穿成一串,总长可达150厘米,重达3公斤,携带起来十分笨重,取用也同样麻烦,同等价值的纸币的出现,显然更加方便实用。正如明人邱濬在《铜楮之币》中记载:“出钱以收钞,出钞以收钱。此如池中水。虽万世可行。”

      遗憾的是,实际操作起来,宝钞换铜钱、铜钱换宝钞的想法从未顺利实现过。纸币是由铜钱支撑的,这是当时发行纸币的原则,但明代没有银行,没能抵抗住随意加印纸币的诱惑,对钞只发不收,致使宝钞泛滥成灾,大幅贬值。明仁宗时期中止了纸币的使用,恢复以白银和铜钱为支付手段。

      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地方还在使用金币、银币和铜币,大明宝钞的发行使用,在世界货币史上书写了精彩的一页。纸币具有的轻巧、便携以及尺寸较大、可以承载更多文字与图案等特点,都是金属货币所不能及的优势。纸币的发行,还昭示了其背后政府的权威性以及所承担的种种职责,在恰当的操作管理下,能成为高效率政府的强大工具。大明宝钞的发行主要是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促进了明代的商业贸易活动,对经济的繁荣、社会的稳定、各阶层的融合交流以及文化的发展都起到积极作用。研究大明宝钞,不仅可以了解明代财政运作和货币流通,更好地认识货币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规律,也能够揭示明代文化认同、艺术风格和审美观念,为研究明代社会文化提供重要参考。

      (作者系北京艺术博物馆馆员)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标签>> 艺术新闻 美术 艺术 文物 北京 北京
      ※〔乔海旭艺术网〕个人网站 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31(s)   7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