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中国美术日益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尤其是在科技创新驱动、数字技术改变生活的背景下,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相融合的趋势更加清晰。为了更好地体现和反映中国美术在数字媒体和新媒介方面的探索成果,第十四届全国美展因时因势拓展平台,将实验艺术、数字艺术和动画三大门类组成一个展区,与油画作品同时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展出。
展览共收到投稿作品2877件,经初评和复评,共选出参展作品233件,涵盖实验艺术74件、数字艺术73件、动画86件,其中进京作品31件。这三类参展作品整体呈现出题材丰富、形态多样、制作精良的特征,在创作手法上把手工制作、数字处理、动态影像等不同的表现方式结合起来,形成了音画交融、沉浸互动、可观可读的展览场景。
实验艺术是第二次进入全国美展的平台,从参展的作品来看,类型多样、媒介多元是比较突出的特点,反映了该领域艺术创作的开放性。相比于过去依托现成品创作,本次展览中,借助新科技应用的作品表现突出,对于社会、自然和生态问题的深度研究的作品也呈上升趋势。入选作者多为青年艺术家,他们敢于创新,其中观照自我内心状态和生存状态的作品占较大比重。
作为新兴的艺术门类,数字艺术是首次进入全国美展的平台,参展作品的整体面貌丰富多元,除了传统的CG(计算机图形)绘画,也有与混合现实、交互设计有关的作品,还有大量借助于人工智能艺术生成的作品。参展作者来自不同领域,既有数字艺术从业者和艺术家,也有来自艺术院校、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还有科技工作者,他们在同一个平台上呈现了对于数字艺术作品创作的不同理解。
动画是有着广泛社会影响力的画种,进入新时代以来,动画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本次展览入选的作品,既有反映社会建设和现实生活的作品,也有许多表现中国传统文化题材的作品;既有数字AI辅助创作的作品,也有传统手绘作品,还有一定数量的定格动画,展现出中国动画创作蓬勃向上的面貌。尤其是《安平桥》《梦想》《住在灯里的爷爷》《沙海》《敦煌守卫者》《二十四节气》《长江印象》《朱鹮》等作品,艺术家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实际生活入手,将传统艺术的思维、理念和表达方式进行创造性转换,让一帧帧科技感很强的画面彰显出中国美学风范。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认为,广大美术工作者从艺术、创新、创意的角度去运用数字技术,让作品的审美和感知领域往更纵深、更宽阔的空间拓展与延伸。入选作品总体呈现出向智能化发展态势以及着力构筑引人入胜的空间景象和意境的努力,对超现实的虚拟空间甚至有着多种多样的表达。同时,广大美术工作者也始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数字技术向智能AI的跨越中,努力地表现好中国文化理念,诠释好中国人对于和谐、平衡、协调、共生的追求,展现出艺术家与时俱进、关切现实的创新思维,突出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交融、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理念,彰显了新时代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工作者的时代责任感。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将两个美术门类同时落地一个城市,是全国美展历史上的第一次。“油画在上海的发生发展,代表性地浓缩了百余年来中国油画的历史进程。上海更是文化的纳新和创新之地,第一部国产动画片就诞生于上海,今天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创新上更是走在前列。因此,两大展览在上海举办,可以说是深刻联系起上海文脉,鲜明体现出上海精神。”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说,这些彰显出东方独有的美学精神和人文关切的油画和实验艺术、数字艺术与动画创作,必将为研究中国当代美术发展提供更多元的学术视角,观众也能从中感受到不同艺术体裁对当代人文性的丰富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