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页 >>
个人简介 个人动态 作品展示 名家点评 旅途写生 艺术相册 业界新闻 业界展讯
简介
    乔海旭简介:乔先生的人像漫画作品独树一帜,其独特的创造力令人惊叹。他通过不同的线条姿态,展现他对线条语言娴熟的把握,让线条魅力尽情绽放。他笔下的人物不单单富有鲜活的灵魂,更是重构了一个线条写意的奇特世界。酣畅淋漓的线条走笔,如云卷云舒般地洒脱不羁... 详细>>
动态
漫画家乔海旭绘画风格在戛纳中国文化艺术节上引起热烈反响
2014年9月20日在国际收藏艺博会上与美国女画这柳德米拉...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2015年5月1日 乔海旭参加动漫展
参加广州大剧院艺术活动
乔海旭2014年1月应邀参加广州英国领事组织的文化活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乔海旭2014年12月在国际艺博会表演引轰动
作品
乔海旭国画 人物写意
乔海旭国画人物 朋友画像
乔海旭国画 小女孩
乔海旭国画 写意少女
简约之美 人体
简约之美 少女1
简约之美 少女2
简约之美 时装人体
简约之美 小蛮腰
显示内容
    分享到:

    科技前沿下的艺术表达—​—蔡文颖艺术实践再思

      作者:邱武霞2024-08-11 08:53:47 来源:中国文化报
      点击查看大图
      点击查看大图

      双衍射(电动感应雕塑) 1971年 蔡文颖

      近日,“艺术与科学对话沙龙暨《蔡文颖》新书首发式”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举行。《蔡文颖》一书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不仅对美籍华人艺术家蔡文颖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动感雕塑创作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呈现,还收录了邵大箴、靳尚谊、山姆·亨特、乔纳森·本瑟尔等中外著名学者、艺术家撰写的评论、访谈文章40余篇。

      蔡文颖(1928—2013年),出生于福建厦门,从小接受国画训练。11岁随家人移居上海,1950年赴美。1953年毕业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获机械工程学士学位,之后在纽约任工程师。十年间,他参加设计规划各式各样的大厦、工厂、研究所等建筑。但他仍感郁积,因为个人的部分性情得不到发展。于是,蔡文颖利用业余时间到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夜校学习。他坦言,那段时光对他影响非常大,在那里他开阔了心胸,趋向成熟。

      1963年,蔡文颖获得了约翰·海·惠特尼绘画奖金,这是他艺术生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个奖项的宗旨是为艺术家提供一个机会,使其完全投身于艺术创作实践。然而接受这个奖项有一个条件,即蔡文颖必须放弃他的工程师职业生涯。这一决定对蔡文颖而言尤为艰难,因为他已在此领域耕耘多年并有所建树。蔡文颖坦言,放弃工程师身份虽非易事,但真正的挑战在于转型后面对空白画布时所感到的迷茫与无力——“我画不出来。我感到好像缺了点什么,所以虽然满怀灵机冲动,但总不能引发出来。我开始渴望制造点东西”。

      在这一困境下,蔡文颖赴欧参加了“国外生活试验项目”,旅途中他受华裔法国画家朱德群和赵无极启发,逐渐意识到工程背景与艺术创作并行不悖,艺术的真谛在于展现个人独特本性。他决定将自己的工程阅历融入艺术实践,唯有如此,他方能寻得内心的满足与快乐。回到纽约后,他开始不知疲倦地朝这个方向努力,使用最新的颜料和材料开始试验。

      1965年,蔡文颖在纽约艾米尔画廊展出的幻彩荧光颜料彩画不仅震撼了艺术界,更吸引了时任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威廉姆·塞茨的目光,这些创新之作荣幸地被纳入其划时代的展览“灵眼”之中。蔡文颖的慷慨分享精神激发了众多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他们纷纷采纳这种新型颜料,创作出了一批佳作。

      同年,他凭借爱德华·麦克多威尔奖学金,开始了在麦克多威尔艺术村的独特旅程。一天未及正午时分,独步林中的蔡文颖见阳光透过层层树叶洒下斑驳光影,宛如万道金线铺陈于地。微风轻拂,枝叶随之轻摇,光影跳跃,展现出无限生机与宁静并存的景致。他的思绪又回到了在工程实验室研究频闪灯的那段时间,这一经历激发出他的创作灵感。

      蔡文颖连忙赶回纽约,买了一个频闪器后便埋头开始了电机艺术创作实验。对于蔡文颖来说,频闪器的一个关键特性是易于电子控制,能够瞬间响应。蔡文颖利用一年的时间开发出了电子音频反馈控制部件,实现了振动雕塑与观众的互动,并打造出了自己的第一个电动感应艺术品。1968年,蔡文颖通过霍华德·怀斯画廊的一场个人展览,向世界展示了自己的电动感应雕塑。

      展览的成功使他赢得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高级视觉研究中心的两年研究奖金邀请,他在1969年至1972年间在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和巴黎进行研究与创作。此后,蔡文颖又创作了电动感应喷泉,营造出沉浸式的雕塑观感,并使用电脑来控制喷泉、灯光阵列和彩色翻板显示器。他与戈登·帕斯克、尼古拉斯·舍费尔、罗伊·阿斯科特和爱德华·伊纳托维奇等艺术家一样,都是电动感应艺术领域的先驱。他的作品被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英国泰特现代美术馆和美国惠特尼博物馆等众多著名国际艺术机构收藏。

      他的雕塑利用金属、玻璃纤维和光,来重现植物状的有机形体,在颤动和炫目中,配合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和音乐翩翩起舞。尽管他的作品早在上世纪60年代末就在西方备受赞誉,但在国内,蔡文颖并不为人所熟知。1997年,蔡文颖将他的感应动感雕塑作品带回中国展出,展览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时任中国美术馆馆长杨力舟回忆:“当时国内对蔡文颖的艺术形式还比较陌生,可是观众非常喜爱他的作品,觉得这是非常新颖的、神奇的、美妙的展览,和所有看过的国内展出过的艺术完全不一样。”

      从蔡文颖的探索中不难看到,一方面,善用前沿发展的科技手段,以新的技术、媒材和语言进行艺术表达,是适应乃至引领艺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和途径;另一方面,无论借助怎样的技术手段,思想、观念、情感的表达仍然是艺术创作最核心的价值所在。正如中国美术馆馆长、雕塑家吴为山所说,和一般的艺术家不同,蔡文颖以动感雕塑走进艺术与科学融合的境界有某种必然性,同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领悟、内心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以及个人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使他的作品饱含东方哲学精神。蔡文颖既是大胆的探索者,同时又是坚定的守正者,重新审视蔡文颖艺术实践的独特品质,对于人工智能等各种新技术快速发展乃至绘画本身受到质疑的当下,无疑更具启发意义。

      责任编辑:静愚
        相关标签>> 艺术新闻 北京 艺术 美术 北京
      ※〔乔海旭艺术网〕个人网站 版权所有 ※ 技术支持:中国美术家网
      Powered by SiteMagic © UC&Manage
      Processed in 0.047(s)   7 queries